【我的二本学生】看见他们
所谓的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学生最大的差别,并非来自智商,而主要来自他们是否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思维的训练。
更新历史
- 2023.01.01:完成初稿
读后感
有些难受的是,很多学生的经历,我看了开头就已经能猜到结尾。其实不只是学生,身边的很多人也许一撇行色匆匆,但从神情和动作也大致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可能这就是世故吧。
看见是一方面,但只有让国家强盛,经济腾飞,小人物才能有更大的世界,不然不过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而已,满足了自己的圣母心。
读书笔记
世界已悄然改变,对大多数人而言,日常生活并未产生太多的变化,但那宏大的转身,终究会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会介入年轻的生命。
和我教过的学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现实困境不同,辛追从一开始,面对的挑战就是自己,就连对父母唯一的抱怨,也仅仅停留在妈妈没有容忍他长时间看月亮的记忆。这固然显示了他的敏感、细腻,在一个老师眼中,却是他童年获得良好滋养的最好证明。
有人在村中停留了很短时间,轻轻跨过一条街,就进入了另一个阶层;而更多的年轻人则在村中栖居多年,无声无息。
龙洞的背后,站着一个叫广州的城市,广州的背后,站着一个古老的中国。一群年轻人和一个城市的碰撞,一群年轻人和一个时代之间的联系,通过六号地铁线,在龙洞获得了神奇的相遇。
他们和我一样,紧张,试探;他们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我第一次站上大学讲台;我们互相照亮,又彼此隔膜。
来来往往的课堂,终将不得不伴随时间,将那些鲜活的生命,推向巨大的人群,而我在工作的惯性中,一次次走向前台,也一次次看见更为年轻的人群。
从教十三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我发生过争论。他们的平和中正与我们大学时代的张扬放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学时期的老师、家长,总认为通过各种手段,将孩子送到大学酒万事大吉,但中学教育的后果,大学老师才有更直接的感知。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
以我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所谓的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学生最大的差别,并非来自智商,而主要来自他们是否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思维的训练。这种综合的训练,和以前的应试思维完全不同,如果大学教育无法通过课堂将应试的痕迹剔除干净,这些孩子就算找到了工作,也无法彻底释放自己的潜能,上升的瓶颈会立即出现。
无论转型期中国,城市化的步伐迈得如何矫健,其背后终究会渗透来自农业文明的人伦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