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我们跟着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走,直接提出了解决方案。其实,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再给出答案也许是更明智的做法。 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谁碰到了问题?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此时此刻,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先来看“谁碰到了问题”,这样问是为了: 确定服务对象,也就是弄清楚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 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些线索。

问题是什么? 初出茅庐的问题解决者总在还没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地给出解决方案。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经验丰富的问题解决者有时也耐不住性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能找到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不一定对症。大家都想让自己的解决方案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每个人都指责别人固执己见,却从不承认对方提出的也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也不是所有人都栽在忽视问题定义上,有些人恰恰输在试着定义问题的时候。他们在已有的定义上没完没了地绕圈子,生怕定义不准确,结果一直不敢推进到寻找解决方案的阶段。

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对日常生活中自然产生的问题,不可能给出独一无二、完全明确的定义;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就问题本身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几乎可以肯定,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案无法切中要害。这种时候,一般都是在为说话嗓门最大、口才最好或者资产最雄厚的人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者的工作是为别人解决问题。对于想成为问题解决者的人来说,入门的关键在于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即从“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人”到“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人”,或者说“问题解决者”。

为了实现这一切换,问题解决者应该试着趁早回答这个问题: 谁碰到了问题? 然后针对答案给出的每一个群体,分别问问: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如果你现在抬起头来,环视四周,很可能可以列出几十甚至上百项“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的差别”。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别去费力帮缺乏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

当然,他又用了20分钟向公司高层证明他确确实实找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他们研究了好几天的问题。不过花费这个时间是值得的,因为比利学到了有关定义问题的很重要的两点: 1.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 2. 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出的时候尤其如此。

关于问题解决,真正的一课是这样的: 即使问题已经

关于问题解决,真正的一课是这样的: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

比利已经和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纠缠了一阵了: 问题是什么? 之前,比利和其他问题解决者之所以误入歧途,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问题很重要,那么问题的答案一定也很重要。“不对,”比利一边心不在焉地从信箱里取信件,一边自言自语,“完全不是这样的。面对问题时真正重要的一点在于,你要知道,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答的,但只要你一直在提出问题,就没有关系。只有当你自欺欺人地想,你已经找到了问题最终的、正确的定义的时候,你才会相信你找到了最终的解决方案。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因为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当人们通过改变状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新制造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来。简单地说,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我们永远都没法避开问题。问题、解决方案、新问题循环出现,构成了无尽的链条。能指望的最理想状态就是新问题比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要好对付一些。

有时,我们简化问题的方法是把问题抛给别人,这种办法叫做“转移问题”。如果使用得认真谨慎,能帮得上大忙。然而在更多情况下,新问题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这很常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存在。

一发现那件工具的危险性,人们就能想到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工程师每天使用丹制造的工具,已经意识到如果它靠“腿”站着会很危险,所以养成了把工具侧着放的习惯。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其他人也可能接触到这件工具。 “其他人”和工程师不一样,他们不清楚工具的危险之处在哪里,所以很有可能不小心坐上去或者戳到手。工程师知道他们自己可能会碰到安全问题,但没能预见到别人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这是问题转移的另一个例子。

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在任何一个问题定义中,都有几百个点有可能被忽略。如果连三个疑点都找不出来,那么你要么是不会思考,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

大多数不协调之处一经发现很容易解决。有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出马,但大部分情况下,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的人会成功找到办法。人类的适应能力非常之强,几乎可以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协调,除非他们意识到容忍问题不是唯一的办法,这时候麻烦就来了。

一个拿到了新的解决方案的人更容易看到哪里不协调。可是一旦最初的陌生感褪去,人所共有的适应能力就会忽略不协调之处。我们又一次看到这条规则有多么重要: 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抛弃第一印象。

去外国旅游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会遇上让人觉得别扭的“新”东西。货币制度不合理,路标出现在错误的地方,厕纸不对头。不过更有启发意义的经历还是陪一位外宾在你的祖国到处走走。透过他的眼睛,你可以再次发现你自己的文化有什么奇怪之处。 为什么说是“再次发现奇怪之处”呢?因为孩提时代你曾经发现过,但后来,大人们把这样的观点反复灌输到你的小脑袋里:“眼前的世界不仅仅是唯一存在的世界,还是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理想的一个。”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找到不协调之处,以上经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借助外国人、盲人、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上来检验。

如果从书本结构设计这样一项古老而且成熟的解决方法中都可以找到这么多不协调之处,人们未经检验的观点又有多大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呢?可能性不太大。本书可以足够自信地说: 每转换一次视角,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 在把一项“解决方案”付诸实践之前从各个视角对其审视一遍,不是比等到出现灾难性后果才意识到问题存在好得多吗?

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一旦你将一个问题描述拟成了文字,做些文字游戏,以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这样做不仅是因为问题相关方对问题了解更深入、感受更真切,也因为在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之后,更愿意参与到执行的过程中去。

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学生将这一条原则用到了校长身上,开始把车停在预留给校长的车位上。这些车辆自然被贴了条、吃了罚单,但是学生们平摊了罚款,所以每个人支付的钱非常少。

不走运的是,校长没有以恰当的方式回应这次集体行动。他通过官方途径宣布,任何在他的车位上停车的学生将立即被学校开除。校长把他们的问题转化成了他们中的每个人的问题,从而以独裁之举解决了他自己的问题。“各个击破”法正是与“我们的问题”法相克的,为试图阻拦问题解决的人提供的最有用的策略。这是故事中的大学校长和其他暴君式人物最喜欢的花招。

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如果人们真的开着车灯,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 你的灯亮着吗?

只要你确认问题到底来自哪里,一切都会自然地发生。尤其是因为 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

在问题解决者的世界中,国王或者总统或者院长是问题的制造者。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制造出事来让其他人做。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你就能好好过日子了。”

也许你的外祖父曾经说过: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领赏。做第一种人吧,那里的争斗比较少。”

很多通常称作“问题解决”的情况其实是“解谜题”。谜题故意设计得有难度,但也暗示题目背后有一个出题人。你一定知道,如果谜题没有一点不寻常的困难之处,出题人就不会把这道题拿出来了。

无论是你不擅长的、你所厌倦的还是你无暇顾及的,只要想解决,就请交给我们。 没有什么问题太大,没有什么问题太小。 解决难题,立等可取;不可能的任务,耗时稍长。

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最后的情况看,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

我真的想找到解决方案吗? 尽管这个问题听起来令人震惊,但的确能看到,有时一得出解决方案,就发现它根本不受欢迎,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问题解决者也许会因此丢掉工作,比如裁军的故事。在那个例子中,希望产生的其他结果能值得问题解决者失业;又比如在“虚张声势”任务中,得到的答案如此无关紧要,让问题解决者感觉自己毫无价值。

当你在一个问题上花了很长时间,下了很大功夫时,常常陷入思维定势,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可能能够解决问题,那为什么还要伤脑筋去想到底需不需要这个解决方案呢?相反,因为问题来得太快,你根本没时间好好考虑问题,更不用说考虑自己是否想找到解决方案了。

关于如何解决问题,一条古老的格言说: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把它做好,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来过。 可是,因为并不是总有机会重新做一遍,你必须做得更好。换句话说,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它,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之后悔。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首先,对自己要忠实。 在这件事上,为了忠于自己,必须在接近一个解决方案,甚至是一个问题的定义之前就考虑到道德问题,并抛弃掉感性的因素。这一类的考虑永远不会浪费时间。因为,无论在从业者看来解决问题是多么引人入胜,这永远不是一项道德中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