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型社群】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有人和乔布斯谈创新,他说:“我对创新没兴趣,我只关心伟大的产品。如果你关心的是创新的话,那你最后只会列出我们做了哪些创新,一、二、三、四、五,好像把这些东西堆起来就做成了好产品。”乔布斯的意思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更新历史

  • 2023.05.13:完成初稿

读后感

好书不怕晚,但是不好的书怕,这本书里不少内容现在看来就有点贻笑大方,可能这就是互联网下半场的变化。不过双 A 战略还是挺不错的,值得参考

读书笔记

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恰如一张无形的价值网,而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在三大特征上都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本书将从三大差异出发,推导出三条思维模式法则: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

  • 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
  • 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 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是“产品型社群”。

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产品型社群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可能是——产品型社群。这是互联网时代社会组织的新特征,是家庭、企业之外的一种新的连接方式。产品型社群并非互联网文明下企业生存的唯一方式,但这条路径是目前已被验证且符合逻辑推演的一条路径。

去毛利率、去库存、去渠道、去营销、去管理,当这些独立的维度都降为零时,什么才是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维度?产品与社群。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产品,它过去承载具体功能,现在承载趣味与情感。当企业能够用优秀的产品连接用户、粉丝群体,经营自身的产品社群,做到营销和产品合一、粉丝和用户合一时,那么就未必要通过产品直接盈利。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更多地接触用户、粉丝与市场,因此它的组织形式也注定更为扁平,将实现管理和产品合一、内部和外部合一。

有一次我问雷军:“为什么你的功力比以前涨了许多?”他说:“过去我闭关3年,悟明白了5句话。”

  1. 人欲即天理,更现实的人生观。
  2. 顺势而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
  3. 颠覆创新,用互联网精神重新思考。
  4. 广结善缘,中国是人情社会。
  5. 专注,少就是多。

这其中的“顺势而为”,已成为大家极度推崇的理念。

有人和乔布斯谈创新,他说:“我对创新没兴趣,我只关心伟大的产品。如果你关心的是创新的话,那你最后只会列出我们做了哪些创新,一、二、三、四、五,好像把这些东西堆起来就做成了好产品。”乔布斯的意思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我们正在从技术时代向产品时代转型。在诺基亚被苹果取代的那几年,诺基亚的研发费用是苹果的4~5倍。可是在我们看来,诺基亚又推出了什么好手机呢?

万科的总裁郁亮也讲过类似的话,“我觉得战略都是没有用的。在一个行业规则剧烈波动的时期,清晰的或者传统意义上的战略是做不出来的。而在有了目标之后,你只能凭方向感向这个方向努力。”郁亮的意思是战略不重要,方向感重要。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逻辑,让战略、品牌边缘化,甚至虚无化,而产品几乎成为一切呢?如果让我来解释,六个字——产品生命周期。

在工业时代,产品生命周期漫长,企业对变化的观察、预防有足够的时间,你成心想把一家大企业做垮也是一件难事。而今天,产品生命周期进入“快进”的年代,产品的辉煌期大大缩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对当下企业的诅咒,既有优势“速朽”的年代。

我们回顾一下。

  • 营销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是一回事。
  • 技术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也是一回事,因为恰恰是技术加速进步,使得产品周期快速变化,产品本身也必须有技术属性。
  • 战略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还是一回事,因为战略是关于产品的战略。

总而言之,产品成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出发点。

审美与极致: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我参加过很多次小米的产品发布会,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雷军说小米的产品态度: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愿意不厌其烦地改来改去。

工业时代是“木桶理论”,强调组织的成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互联网时代是“长板理论”,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你的成就。我们说审美与极致,其实我认为极致是一种精神和状态,不是一种功能,极致代表的是十倍于满意度的一种精神状态,而具体到产品策略,就是“单点极致”。对“单点极致”一个比较好的描述叫“一针捅破天”,过去做事情必须把面铺得足够宽,而在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在极小的地方把纵深做到极致,最后的收获反而更大。

什么叫高感知能力?

  1. 不只讲功能,还重设计。
  2. 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
  3. 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
  4. 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
  5. 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
  6. 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我们走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很显然黎万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在黎万强的书里,他写了这样一段:“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

《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乔布斯每周三会开销售会议,广告公司的一两个人,苹果公司大概两三个人,总共五六个人开会。有一天,突然来了个姑娘叫罗丽,她是被其中某个部门邀请进来开会的,乔布斯开口讲话时突然看到了罗丽,然后乔布斯说:“你是谁?为什么来参加这个会?”姑娘解释后,乔布斯面无表情地说:“这个会议不需要你,你可以出去了。”在极其尴尬的气氛当中姑娘离开了会场。

如何在毛利率为零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呢?手机是入口,用户是资产。具体战术就是“双A策略”,像苹果(Apple)一样做最好的产品,像亚马逊(Amazon)一样卖产品,实现二次打击。很多人认为第一个“A”(产品)差不多就行了,这是误区。即使产品是平价的、免费的、赚不到钱,也要像苹果一样做精品,才可能有二次打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