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对美国】一种预言

2021 年的第一本书,是写于 1991 的一本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十年过去,那些文字是否经得起考验。


更新历史

  • 2021.01.10:完成初稿

正文

这本书的来历可以用王沪宁自己的话来介绍:

从 1988 年 8 月下旬起,我应邀去美国做学术访问,前前后后六个月时间。在这期间,我去过大大小小三十几座城市和近二十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与众多的美国人和外国人讨论美国。我将每天讨论、访问和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于是有了这本书。

具体的展开方式则是用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的框架来分析美国社会,而不把其中任何因素孤立起来考虑。而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为了表明美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均质的整体

看完之后发现,我并没有能力去点评,只能将书摘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了。

零散书摘

包括美国社会本身,它有它的肯定性力量,也有它的否定性力量,凡是在能发现肯定性力量的地方,都能发现否定性的力量。这便是《美国反对美国》的基本意蕴。

美国是一个大国。在这个大国里,举出一种美国形象来,就可以举出一种与之对立的美国形象。

作为人类社会,无论是什么制度,都会有矛盾,冲突,需求。了解不同的人类社会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矛盾,缓和冲突,满足需求,应该是有益的。如若我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就实现了我的初衷。

我想,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准确或者精确地了解和把握它,然后才是分析和评价。本书即本着这样的逻辑。

本书共有十一章,我想在这里扼要点明一下:(1)社会不均衡发展及其诸特点;(2)主导政治生活的价值观念及其流变;(3)民族的多样性格及其社会功效;(4)调节人们社会活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5)在社会上活跃的政治力量及其关系;(6)竞选中的民主和非民主因素;(7)自上而下的政治运作及其特征;(8)非政治的协调机制及社会化的管制;(9)文化、价值观念乃至制度的复制与教育的关联;(10)思想在社会发展和管理中的作用;(11)危及未来发展的种种潜流。

不均匀的土地

美国制造的疑惑

  • 从日本民族的发展,人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民族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基本力量;二是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实力。
  • 处于发达国家中的人带有这压根的疑惑:人类的科技和物质生活发展到这一步。是否违背了人的本性?
  • 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却带着截然不同的疑惑:是什么力量创造了如此令人眼花繚乱的物质文明?什么体制在管理和智力上为这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曼哈顿和唐人街

  • 在美国,畅谈美国和中国,几乎是所有在美国的中国学者和留学生的永恒话题。在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又有两个永恒的中心: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

四个 C 多

  • 车多,使整个社会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随着车辆运动的不仅有人和物品,还有思想、观念和精神
  • 电话多,使整个社会构成四通八达的信息系统,语言的传递伴随着情感、信息的传递
  • 电脑多,使整个社会管理的一体化达到很高的程度,电脑信息是一种公平的管理
  • 卡多,使整个社会的管理符号化,使人们对实物(人和物)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变成符号管理
  • 一个社会怎样巩固自己的制度是重大问题。单从制度着手,难得有牢固的制度,只有把制度真正注入到民众生活中去,才是真正的巩固。

高度的商品化

  • 商品,依然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因素,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成为商品。这种大规模的全面的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趋向,不是人们主观意志可以主导的。
  • 对小型社会来说,政府有独挡一面的可能性,如新加坡,香港,南朝鲜等。对大型社会,尤其是人口达数亿之众的社会,政府直接和全面管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可能性不大。
  • 住房、食品、交通、就业、教育这些问题是困扰每一个社会的基本难题。不少政府为这些问题所困扰,不能脱身。欲退不得,欲进不能。高度的商品化使美国社会在这些领域中形成了较为特别的结构。
  •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一个双重结构:社会自组织系统负责各类具体事务,政治系统负责协调各个自组织系统。这是这个社会宏观管理的一大特色。
  • 不能就此认为商品化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这只是说,商品化提供了使政府轻装上阵的可能性。政府如果卷入社会千头万绪的事务之中,是不可能高效运转的。但政府轻装之后,仍然要管制各个领域中的活动,只不过此时已由直接变为间接。
  • 商品化的真正本质不在于每样东西都成为商品,而在于商品处在合理的运转机制之中。经济杠杆协调这个机制,政治和行政系统也得协调。
  • 商品化的过程,就是这些领域成为自组织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里可以形成的,即便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其间的矛盾、冲突、阻碍和混乱仍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比起管理成千上万的具体活动来说,管理几十个大的自组织系统,政治和行政系统将更富实力,更有效力。

边远地区

  • 亚美尼亚人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群体。其主要特征就是拒绝现代化,与高度发达的先进科学技术格格不入,依然保持着十七、十八世纪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
  • 社会在协调这些矛盾时,釆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听之任之,并不强求一律。它也无法强求一律。
  • 美国社会的一些管理方法实际上是不加管理。这在某种条件下是一种较有效的管理方法。

阿马拿移民地

  • 阿马拿移民地(The Amana Colonies)是爱荷华(Iowa)州的一块特殊的地方。美国人称之为美国的“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这样一块地方为什么能在美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存下来?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共同生活制度的一个基本缺点是个人没有主动性,不能尽职尽责地工作;当时有许多懒汉。另外的原因是青年一代对阿马拿精神原则的怀疑,他们受到了外界生活的诱惑,不愿意每周做八次弥撒。另外的一个原因是政治性的,长老会总是这些人,而且有世袭的倾向,这种等级制度消毁了团体的精神。
  • 今天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就是年轻一代对制度基础的信任危机。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制度就会面临挑战。阿马拿的历史演变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两种体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阿马拿最终选择了美国的主导价值观念,因为它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太虚弱,它无法战胜在各方面都强于它的现代资本主义。

乡土景观

  • 美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乡村的生活水平远不能与大城市相比。不到乡村去走走看看,不能算了解了真实的美国,至少不能算了解了全景。
  • 对美国社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在城市,乡村难以构成紧张态势。尽管没有找到良策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并且有恶化的倾向,不过乡村问题暂时或在一定条件下掀不起大波大澜。但对中国社会来说,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口在乡村,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就迥然不同。
  • 城乡差别存在的不可避免,是任何社会须当注意的。生活水准的差异,必定会在不同的人口之间构成紧张态势。这种紧张态势出现的时机有早有晚,但现代化过程中最终总要遇到这个挑战。问题不在于乡村发展了多少,而在于矛盾化解了多少,化解矛盾的方法是否产生新的矛盾。

农场的衰落

  • 农场主也有种种困难,这对农业是个挑战。其一是经济问题,农场主的经济收入并不高,付出的劳动很多。
  • 其二是劳动强度高。农场主的劳动强度很高,这是在城里坐办公室或在工厂里的空调车间不能相比的。
  • 其三是年轻一代的厌倦,由于上述问题和大城市的吸引,年轻一代向往城市生活。
  •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是有不少人被挤到农业生产领域。农业发展是社会的稳定器,是经济的启动器,苏联长期以来为农业问题所困惑:经济政治徘徊不前。

古老的政治精神

美国精神

  • H·S·康马杰文笔老到,下笔有力,观察问题深刻,善于概括总结。康马杰自述他不准备写历史书,是阐释不是记录。他竭力想发现难以捉摸的“美国精神”,一种独特的美国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
  • 康马杰认为“美国精神”包括什么呢?首要的前提是美国人有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哲学。美国的性格是继承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美国的文化和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如教会和家庭制度,以及价值观念。但康马杰认为这种继承是高度选择的继承,环境作用于选择,二百年来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变动很少,但社会组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心理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的环境消融了来到这里的不同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差别。
  • 康马杰说,不是局部环境而是美国的整个的环境决定了美国人的性格或造成了美国式的人。整个环境指土地辽阔,便于流动,独立的气氛,崇尚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欧洲,由于有悠久的封建主义和民族主义传统,局部超越了总体;而在美国,由于在工业革命期间已日趋成熟,不承认强烈的地方性传统,须打破这种传统,于是总体超越了局部。
  • 美国人的精神就是没有“绝对精神”。

康马杰认为美国人民精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我摘录下来,大概有以下一些:

  1. 乐观精神是异常寻常的。这个国家万事顺利,自然条件如此优越,每一个有进取心和运气的人都可以致富。乐观主义来自现实变化,每天荒野变良田,村庄变城市,理想变现实。
  2. 信念是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不达全胜决不罢休。美国人关心未来甚于关心过去和今天,他们没有历史观念,认为只有那些对未来不可能发生兴趣的老妪才对过去的家族感兴趣。所以,他们从每一个打赤脚的男孩身上看到未来的总统和百万富翁,关心和爱护儿童,为他们工作,放手让他们成长。
  3. 视野广阔,想象力驰骋于整个大陆,讨厌琐碎的事务、犹豫不决和胆小怕事,希望大场面,容易接受大规模的计划和豪迈的事业。
  4. 文化是物质性的,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
  5. 总是顽强地去战胜困难,部分原因是他们确信坚韧不拔加上勤劳、智慧和运气,总会有好结果。他们的信条是艰苦工作,以偷懒为罪恶。任何有利于增加财富的事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6. 有强烈的数量概念,倾向于以数量来评价几乎所有的事物,如人口统计、摩天大楼、铁路里程、生产记录等。要描写美国人需要新词汇,甚至新数学。
  7. 注重实际,对政治、宗教、文化和科学尤其讲实际,不过对商务往往带有浪漫色彩。美国人总想发明新工具或新技术来适应新情况。喜欢创新,不太注重传统,对于任何事情都愿意试一试。他们对各种事情的反应是很实际的,美国有成千上万种发明,美国人以热衷搞小发明而闻名于世。美国高校最早开设技术课程。
  8. 讨厌理论和抽象思辨,像健康人不吃药那样避开那些深奥的政治哲学和行为哲学,任何一种超越常识的哲学都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唯一可以称之为他们的哲学的乃是有用即真理的工具主义。他们本能的认为不幸的人和糊涂的人才求助于那种深奥的哲学,可他们不是那种人。
  9. 宗教虽然源于加尔文教派,却也讲究实际,他们信宗教但不虔诚,他们不再信奉上帝拯救人类的教条,而是本能地确信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得救。教派很多,但被认为是不同的组织而不是不同的教理,他们已不再能分辨卫理公会和长老会有什么不同,正如他们看不出共和党和民主党原则上有什么不同一样。
  10. 在政治方面非常厌恶空洞玄虚的理论和夸夸其谈的人。有人笑美国没有政治哲学,他们对此处之泰然,认为不受政治理论的约束是好事。任何政党的空谈理论都不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尽管美国人很年轻,很不老练,但在政治上是成熟的。他们的政治机构就像他们发明的机器一样灵活有效。
  11. 对待文化持既怀疑又宽容的态度,当它妨碍较重要的活动时,他们就持怀疑态度,当它成为暇时或妇女们的一种娱乐时,他们又持宽容态度。在特殊情况下,他们要求文化应成为某种有用的东西。美国人关心教育也舍得花钱办教育,他们希望教育能培养出有实际作用的人。
  12. 有一种夜郎自大的信念,他们轻视其他国家和民族几乎达到了旁若无人的程度。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优越,自己也比别人优越,这种优越感产生一种天然使命感,相信自己是世界的最高希望。
  13. 爱搞实验,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实验场,既然每一个群体都是一场赌博,一种机会,那么美国人就是赌徒和机会主义者,他们很少留恋一处地方,对搬家满不在乎。他们不喜欢老一套,总爱干别人没干过的事,愿意接受挑战。
  14. 是民主的,完全平等的。环境为才能和幸运开辟了道路。但他们的民主是社会的民主,而不是经济上的民主。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和文学、宗教和政治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实际上经济上的不平等被设想为平等的。平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诚恳。
  15. 性情善良,宽厚、好客、爱交朋友,绝大多数人喜欢交际,喜欢集体生活。他们很随便,不拘小节,说话随便,衣着随便,吃东西随便,对人的态度也随便,可能会被认为是放纵粗鲁,不成体统。
  16. 觉得权威和规章条例是使人头痛的问题,认为要遵守某种规定是对他们的侮辱和挑战。学校几乎没有纪律。父母极少管孩子,孩子极少尊重父母,但家庭生活是幸福的。军队纪律松弛,但可以打仗。美国人表面上不尊重法律,实际上是尊重法治的,宪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律。

五月花号

  • 从实物教科书说,美国人擅于此道。人们常常怀疑,美国社会没有什么政治教育。但其传统精神却深入人心。这里,“实物教科书”起了不少的作用。象美国总统退职后的图书馆等这类地方,都可视之为实物教科书。
  • 美国的政治制度后来之所以能建立起来,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当时的土著——印第安人的文明程度不高,还过着氏族部落般的生活,没有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耕种技术。这种状况使得欧洲文明人无法奴役他们,因为他们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 这就是我在研究生期间的导师陈其人教授提出的著名论点。移民垦殖的殖民地和奴役土著的殖民地的差别。
  • 对一些在中国人看来算不上文物的东西,均加以精心保护。所以,将来美国人会有历史,因为它现在全力以赴地加以保护。他们深知自己没有历史,对有一点历史价值的东西都视若珍宝。在历史太丰富的国度里,比这价值大得多的东西都被弃之一边。
  • 任何社会想长治久安,都应当传播自己的价值体系,只不过传播的方法各有不同,而传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方法。

政治信条

  • 政治信条的状況,给人们一种启示。一个社会接受一种信条不容易,接受了之后要真正实践它们更不容易。对一个社会发展来说,第一步是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主流,然后是使其成为现实。在核心价值没有成为主流时,要使其成为现实,难度自然更大。一个社会可以说它信仰什么,但不等于它实际上就拥有什么,或者不拥有什么。

平等抑或自由

  •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中,总有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主导着社会大部分人的精神活动,也是社会大部分人判断各类私人和公共事物的标准。
  •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今天的美国,倾向于以自由为主导价值观念的人多于选择平等为主导价值观念的人,自由的概念是今日美国精神和文化的主流。
  • 其实在美国人的心中的,大部分是倾向于自由。讲平等,只是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时候。一旦这种约束被消除了,自由的价值或者期望值往往大于平等。
  • 为何如此?因为西方体制保证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政治平等,而非社会平等、经济平等。这一点已为西方学者所公认。形式上的政治平等确定之后,再进一步要求平等,就会涉及许多人的利益。历史决定了规定形式上的政治平等易,实现经济平等难。
  •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人看自由重于平等,有时候追求自由的活动以追求平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目的达到之后,保存下来的往往是自由。不能说有的人不向往平等,但他们只向往政治平等,如果再往前走,就难以接受了。

二百年的宪法

  • 实行代议制,包括废除贵族头衔,并放官职,定期选举,代议政治;
  • 分权治理(分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指的是联邦制,各州保留较大的权力。在当时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横向指通常所说的"三权分立”)
  • 有限政府,即规定政府不能做什么,如不得干涉宗教、言论、写作、集会等方面的权利。同时规定“法治而非人治”原则(Government of laws, not of men),由于这样的原则的要求,宪法确定了法院系统。
  • 关键的问题是,实际上没有人有力量改变这部宪法,维持它并解释它是唯一出路。也许这是一条通则,如果还有某种力量可以改变宪法和政治制度,那这个社会在政治上和社会管理上就没有达到稳态。

政治基因

  • 贝尔蒙镇很小,离开波士顿大约半个小时的汽车路程,小镇共有居民 26,000 人。首先出来接待我们的是秘书。她是选任官。她第一句话就说,贝尔蒙小镇的管理组织是一种朋友和邻居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即一种自治组织。她的第二句话是,这种组织和这种组织的精神起源于英国。在最早的移民到达美洲大陆时,他们就带来了这个传统,一直保存到现在。
  • 根据该镇组织法,享有最高权力的是全体公民,只要是居住在这个镇的成年公民,都有投票权。镇的具体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选任官,另一部分为委任官。重要部门的行政官员均由选举产生,保证公民能有效监督和控制行政过程。
  • 这种体制与古罗马的公民大会十分相象,的确生动反映了西方政治体制的基本内质。
  • 美国的政治体制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地方政府并不千篇一律,尤其是县以下的政府。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保存了传统的色彩。而美国人从未想到要使这些地方政府统一起来,而是任其发展。
  • 从组织体制来说,全国是一体化的,但具体运作方式却各有千秋。实际上,每个地方政府都适应了当地的传统、当地的观念和当地的需要。任何政治体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良好运转。
  • 历史往往告诉人们,政治体制越是划一的社会,政治体制的适应性越小。怎样协调宏观政治体制与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 任何准备用于自己的政治权利,都要准备与别人分享,否则自己也会丧失它们。不仅很多国家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也显示了这一点。

政治规矩

  • 任何政治体制,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替。这个问题不解決,社会就难以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政治秩序。美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套政治规矩。人人必须遵守这套政治规矩,违背这套政治规矩,便不可能得到承认,不可能具备合法性。
  • 美国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传统的民族。这种状况似乎有些奇怪:美国人那样追求创新,那样个人主义,怎么会这样看重传统。其实,越是在没有人说了算的地方,传统便具有越大的权威。传统成为现代人唯一可以依赖的东西,而现代人却不能拿出一种东西来使众人信服。
  • 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之所以有作用,在于它们能保护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社会形成的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其功能在于它适于协调社会不同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植根于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之中。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运作的结果,最能反映这个社会的基本特性。

多彩的民族性格

国际人

  • 在美国,大众是被动地世界化的,社会、经济、世界性的交往,强迫美国人世界化。
  • 国际化的推动,主要有赖于两种机构:一是教育机构,二是科研机构。美国社会研究国际问题的机构之多,可能是名列世界各国前茅的。

标新立异

  • 这个民族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大众既接受最古老,最悠久的东西,又乐于接受最新颖、最奇特的东西。这个社会有着比其他社会更多的发明创造,有着比其他社会更大胆、更勇敢的设想。
  • 一方面是具有保守性,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性。这里面似乎有些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不同的领域中。美国人在价值领域中往往是保守的。但在技术领域中,却追求标新立异。技术领域中再大胆的设想都会得到赞同。
  • 对价值和技术、物质有明确的区分界限,价值涉及道德领域或公共领域,应当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倾向。
  • 价值取向上的保守没有形成对技术和物质创新的特别束缚(不能说一点没有)
  • 社会的机制逼人创新。之所以说是逼,是因为如要取胜不能不创新。有两个机制逼人创新。一是金钱至上,任何人、任何团体要取得金钱,或得到更多的金钱,都必须与众不同,必须不断推出更新的东西来吸引人们和社会。二是充分富裕和发达。社会的充分富裕和发达,使人们在较高的层次上趋于平均化,没有特别的创造便不能出人头地。
  • “大国虚荣心”促使美国人标新立异。
  • 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个体论也间接作用于创新。标新立异往往意味着某种形式的个体论。任何标新立异,首先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设计。这种设计要求个人较少考虑他人意见和他人的要求。

非神秘化

  • 美国社会是最少神秘感的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中长大,对任何事务均无什么神秘感。送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
  • 非神秘化无疑推进了美国人对自然界、对自身和对社会的认知,从而推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非神秘化构成美国社会管理障碍的主要部件,非神秘化使人们缺乏权威、中庸、自持、自信,或者说易于使人们缺乏这些要素。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怀着一切都不可最后相信的念头,就可能成为最大的推动力量,也可能成为最大的破坏力量。
  • 自然资源的丰富和地理条件的优越,使早期美国人发现,任何人的实际努力都会得到优厚的回报,早期主要是土地的回报。文化上没有神秘的东西可以神秘化,日常生活告诫人们认识简单而普遍的道理才会有回报。长期以来讲究实用主义和侧重经济发展也推进了非神秘化。
  • 经济发展要求非神秘化,非神秘化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有两点,首先,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其次,美国人习惯了挑战和征服。美国文化是一种攻击性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防卫性的文化。
  • 这里说的不是神化,神化讲的是人与超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神秘化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神圣化

  • 神圣化依然不是神化,因为它牵涉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国人很少把什么东西神化。
  • 美国人对个人也极容易走到这一步。不论是什么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取得了成就,往往容易成为神圣化的对象。
  • 神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各种人们信奉和选择的现象上升为美国精神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接受美国精神的过程。社会培养了这种机制,人们有牢固的英雄崇拜、成就崇拜的心理沉淀。西部片中描绘的基本精神,就是英雄崇拜和成就崇拜。
  • 神圣化过程,一方面是一个社会感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看一下球扬、会场和演唱会上观众疯狂的情感,就会明白它们如何满足了人的上述两种基本需要:崇拜感和个人释放感。
  • 这种世俗崇拜,不同于神化崇拜。神化崇拜是崇拜超人和超自然的力量,如神、仙、鬼、图腾等。对上帝的情感,在美国人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感、一种信念,而更多地不是一种崇拜。美利坚民族非神秘化的倾向,使他们很难产生神化崇拜,人的崇拜需要便转向世俗。人们在自己的周围寻找崇拜的寄托。美国人是个实用主义的民族,他们难以崇拜抽象的、传说中的、看不见的对象,但对自己周围的成功、勇敢、冒险、智慧,他们可以崇拜。这种崇拜夹带着复杂的因素,理性的,非理性的,情感的,非情感的,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神圣化过程,实际上不是神圣化个人,而是神圣化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已构成文化的传统,成为其中的基因。社会的神圣化过程又不断地巩固它。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难以名状。抽象地讲,存在。
  • 神圣化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功能,这就是维持和传播社会的核心价值。社会的神圣化过程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它一方面将其精神传播给社会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又吸引人们加入神圣化的过程。人们的情感、思想、信念、追求在这里达成某种一致。
  • 一个社会没有核心价值就不能均衡发展。问题是核心价值从哪里来,又怎么样来维持。如果是来自对人们周围事物的提取,由人们自己来传播和维持,则可能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机制。

航天飞机的误导

  • 二十世纪人类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政治与技术的高度一体化,没有技术的政治无法成为强大的政治,当然,没有政治的技术也成不了强大的技术。
  • 由于技术与政治的这种结合,技术本身异化了。这一现象在美国尤为鲜明。有时候,不是人掌握技术,而是技术掌握人。如果要压倒美国人,必须做一件事情:在科学技术上超越他们。
  • 这一代美国人更是处在“美国第一”的氛围之中,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势。因而,美国也是输不起的民族。技术优越感已渐渐发展成民族优越感,他们不能想象有什么民族可以超越他们。

工作伦理

  • 看过电视连续剧《埃利斯岛》的人,不难明白什么是典型的美国之梦:这就是发财致富。勤奋工作可以得到报酬,可以拥有财富,提髙社会地位。
  • 产生这种机制的主要原则有两个:一是生活水准的提高与否主要决定于收入的多少,金钱的多少,金钱成为维持和改善生活之必需;二是大部分工作职位由私营的部门提供,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有充分的用人权,没有终身雇佣制。一方面是人们为了生存或生活得更好必须工作,另一方面如果要继续工作下去或得到更好的报酬,必须勤奋工作,不然就可能失去工作。这两种原则,是当今促使大部分美国人勤奋工作的主要动力。
  • 任何社会要使人们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都有一个先决条件,也很简单:就是想办法使每一个人部感到是在为自己工作,而非为别人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重要的。怎样使人们产生这样的感觉,方法可以不同。

性解放

  • 美国人并不象电影里描绘的那样随便,至少他对这个问题很严肃。在政治生活中,有婚外性关系是丑闻。

孤独的心灵

  • 人的孤独是社会体制的产物,只要这种社会体制不灭,要找出方策便是困难的。一种体制最难克服的便是他自己的副产品。
  • 人的孤独,已经成为政治系统的一大负担,并且还将继续如此。分析政府的很多政策行为,不难发现,更为基本的动因在于每个人的孤独感的复杂而又恒久的作用。

未来世界

  • 美国人的心态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有时甚至令人觉得是那样的矛盾。流行的看法是:自詹姆士和皮尔士发展了实用主义哲学之后,这个民族便成为一个最讲究实用的民族。实用主义的观念和“兑现价值”的要求渗透在美国精神的每一个角落里。
  • 所谓实用主义,体现在气象万千的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中,就是讲究一切都要达到有用、实效、实际的目标,而排斥虚无縹渺,可望不可即或似有若无的价值标准。在当代美国,这种精神又具体化为“金钱至上”,以眼见金钱为实用主义的验金石。
  • 几十年的历史,使美国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我们是世界第一。”维持这种地位,成为这个民族的一种共识,要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维持“老大”的地位,自然而然要选择未来主义,不如此便会落伍
  • 从每一个社会分子来说,未来的不确定感是个人信仰未来主义的重要动力。

人总是人

  • 大部分有钱人能办到的事,别人有了钱也可以办到。这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同化或一体化。马尔库塞对此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这种机制同化了阶级分野,工人阶级同化进资本主义制度,受其剥削和压迫反而无所意识。
  • 美国人初交不难,深交不易,中国人初交不易,深交不难。社会的流动量很大,五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每年要搬家,物质丰富为这种选择创造了条件。
  • 流动量大造成两种推动:一方面人们经常移动,需要有快速寻找朋友的机制,另一方面这种流动性又使真正牢不可破的人情难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非亲属交往,来自少年和青年时代。有了家庭之后,很难形成深交。精力、财力、文化都不允许。
  • 在美国,没有人际关系人们可以生活的很好,但如果有人际关系人可以生活得更好。这恐怕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柏杨说“丑陋的中国人”,其实这并非一个民族特有的现象,只是在不同文化条件和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程度不同罢了。
  • 人际关系的实例,比比皆是。但它们的作用和机制与东方社会有所不同,也不象东方社会那样重要。美国的体制提供了一个条件:大不了走。在私有制下,人们离开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谋事很正常。但在有些社会中没有这一机制,人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就更大。社会体制、物质丰富、文化心态,决定美国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东方社会。

多层面的社会调节

看不见的手

  • 管制不是管理,大概可以说,管制决定在这个社会上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管理决定在这个社会上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
  • “看不见的手”也有其短处,由于“看不见”,所以大家均不知手在何方?往往等到事态发展至一定阶段,人们才恍然大悟手在这里。这时可能经济和社会运转已出现较重要的毛病。
  • 考察任何社会的政治,不能脱离其经济模式。正象任何政治行为。都不能超出其经济模式一样。美国社会政治的结构和性质,离开其经济模式,也难以得到解释。

钱管社会

  • 钱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媒介。人们管理钱,同时又用钱管理人。以钱为中心的一整套机制构成美国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机制。人们为钱服务。由于钱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人们绞尽脑汁发明各种机制、方法和技术来管理钱。结果以钱为媒介组成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资本恰恰利用这个系统,来达成取得剩余价值的目的。这套系统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政治系统之外,无须政治系统直接控制。它自己承担着庞大而复杂的管理过程。
  • 马克思言,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表面上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至理名言,适用于任何以物物关系为表现形态的人人关系。人们管理钱,实际上是管理人。这套非政府的钱机制调节着人们的思路、情感、行为。
  • 美国人最不喜欢人管,但最喜欢钱。钱的逻辑,就是引导人们被管。这套机制关系到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因而管得有效。也许调动起一个社会钱管人的能力,是减轻政治系统管理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钱的惊人的活力,把个人与个人,机构与机构联结在一起。政府超脱于这套机制,用法律的手段间接控制它们。在这机制中的人,均为自己的利益而活动,维持着这套机制的平衡。
  • 一个社会没有一套主体管理体制,使人人依赖它,便不可能有效地加以管理。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体体制,在经济充分发达的社会中,也许得从以政治体制为主体过渡到经济体制为主体。

人的标准化

  • 现代化社会同时是一个标准化的社会。
  • 只有当录取每一个人都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时,人们才会追求标准化。

法规文化

  • 这些团体或阶层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当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发展时,他们承担着协调人际行为的功能。在一般历史悠久和文化悠久的社会中,起协调作用的东西是“人化”的,是社会上有文化、有权力、有财富或有传统的团体。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法规就不能起主导作用。

税收制度

  • 税收制度还有一种功能,这就是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税收部门,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运用社会保险号码,把个人、单位、政府均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张严密的管理网络。个人可能不受什么人的管制,但受税收部门的管制,一个象征就是,必须如实报告家庭的“核心机密”。所以有人说,税务官员“猛”于安全官员。

科技治人

  •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个方向上产生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要求更精细的分工,使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这从技术上保证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自动化、电子化,使每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岗位上完成特定的工作,不需要依附别人,不需要服从人的命令。只依附机器,服从机器的命令。这也正是马尔库塞所分析的人的异化的一个方面。
  •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要求严密的组织。一方面是将科技化为各个细小的环节以便能够操作,另一方面是这些环节最终要能够联结起来,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一个社会最强大的组织力量。它在政治力量和法律力量之外,但强大有力。科技用理性的逻辑说服人们服从一个严格的规则。这个过程制约个人主义至上的观念。
  • 在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程度一般均较高,而在高科技或科技不发达的地方,社会的组织程度往往要低一些,合理化的程度也要低一些。美国社会的组织,很大一部分功能由实现科技逻辑的大公司和企业承担着。在一些经济不那么发达的社会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在某些实现高科技的领域和地方,组织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社会一般水平。
  • 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社会是由科技程序来管理的。人们服从科技甚于服从政治。科技发展把社会分解为相互联结的微小领域,每个人占据一个领域。要进入一个领域需要有特殊的技能,教育体制基本上也围绕这个目标活动。于是,教育又被纳入这个管理过程。教育不断衍生和发展科技治人的能量和科技治人的文化。

猫狗不自由

  • 一个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越有争执,越需要协调。不同文化氛围下,可以选择不同的协调机制。不论选择何种机制,有一条总是应当注意的,就是不断发现可能发生争执的地方,不断发展出协调机制。各类协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人化协调”,一类为“法规协调”。不论哪种协调,重要的是使各类可能发生的争执有相应的协调机制,且使之程序化。在发生争执的每个地方,不仅解决具体的争执,而且发展出一般协调程序。这样社会才能日益趋向有序解决争执的发展道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也是一个摆脱了无序解決争执的社会。

交织的政治力量

驴象治国

  • 美国的政治由两党一手操纵,但两党其实都不象一个政党,只是一群“聚合之众”。
  • 两党都没有一套入党制度(有些登记的手续),其实他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党员,选民们可以自我认同哪个党。
  • 两党都没有系统的理论,两党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不过两党之中也是各派观点都有,有左派右派之分,也有中间派等。
  • 两党都没有完整的纲领,如果想找一份民主党或共和党的党纲,那是绝对找不到的,政党一般只有两种文献,表明它们的立场和主张,一是在提名大会上形成的政纲,但它不能约束任何人。另外就是总统的有关演说。因此两党都不能明确告诉人们,它们到底想干什么。他们只是在选举时就内政外交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并非基本路线。
  • 两党都没有严密的组织,平时很少听说哪个党召开支部大会或党员大会,美国政党是选举党,即在选举时才会活跃,平日里谁是党员自己也不清楚。就好像赶集的人,到那时才知道自己应干什么。联邦体制,也使两党无法成为组织严密的政党,各州均有自己独立的权力,联邦与州的界限很明白,实际上每个州有每个州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 两党的概念与一般政党的概念大为不同。不过不能小看这种松松垮垮的组织,有时候他们的力量就在于这种松松垮垮。当然,两党并非没有组织,只是这些组织在选举以外的时间不大起作用。
  • 对美国文化来说,人们很难接受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也很难理解一份准备用二十年的党纲。
  • 人们从小养成的个人主义,使他们难以那么深地卷入一个政治组织,以致可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人们选择政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 两党没有什么机制将愿意拥护它们的人排除出去,而却具有吸收不同人的机制。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谁愿意都可以进来,谁愿意都可以出去,反对他们就没有实际意义。一般老百姓只能起起哄,党的主要力量掌握在一小撮党魁手中,普通人无法问津。
  • 什么能帮助他们赢得选举,他们就干什么。这种机制促使他们尽可能地迎合选民愿望,将自己与选民结合起来,两党谈的政策主张,实际上是归纳总结选民的问题,然后提出方案。这种应变能力,也是两党保持地位的重要条件。

政党分肥

  • 在十九世纪末改变政党分肥制的主要原因,是政党分肥制导致营私舞弊,效率低下,贪污腐化,同时导致整个社会的治理系统不稳定。每个官员都是任命的,可能下一届就要走路,所以得抓紧时间紧捞一把。
  • 这项权利在一定范围内是没有制约的,总统可以尽情地利用,但同时又是有限制的,国会参众两院对政府官员有一定的监督权,包括总统本身在内。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不得不引咎辞职。多少政务官在执政过程中,也不得不辞职。
  • 实行分肥制固然对获胜的政党有利,同时也向享受肥缺的人提出了挑战。一旦政党失利,他们就得失去官职,届时到何处去谋职?事务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可以告老还乡,实行退休制度。政务官无此待遇,一旦风向转了,就得准备后路。
  • 政党分肥有弊,问题是如何找到监督和控制的机制。同时并非任何社会都能实行这一体制,要看社会环境有没有相应的机制。政党分肥,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行政班子的统一和效率,保证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步调一致,这是一个基本的机制。

利益集团

  • 何谓压力集团?一般而论,就是想用共同力量来影响政治过程的团体。这个团体往往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们向政治过程施加影响,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得到更大的利益。
  • 利益集团往往起着一些奇特的作用。把政治和经济联系起来。
  • 利益集团为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在财产私有的条件下,个人的利益十分明确,界限也明确,追逐更大利益的动力和机制都强而有力地存在,个别利益汇成集团利益以争取更大权力,是自然而然的。
  • 经济的私有化也是利益集团产生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政府不干预经济过程,要取得合作和引导经济,或者说管制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政府不能一厢情愿,必须看看各大利益集团的脸色。反之,利益集团在法律和政策的协调之下,不能为非作歹,也得看政府的脸色。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为社会政治和管理过程的一大特点。

乐辩士

  • 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政治舞台变成了一个大的商品市场,政治成了一种象经济市场一样的交易市场。可以在里面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购买别人的产品。政客们在里面讨价还价,你争我夺。
  • 这个过程受法律管制,但法律首先承认这种政治模式,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处在政治竞争中一般优质产品较容易卖出去,这就迫使要参与竞争的人拿出好货来。另一个方面,大的公司可以垄断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推销劣质产品,取得“垄断利润”。

多元抑或英才

  • 在美国社会中,权力是分享的,有许多相互竞争的利益争取权力,其中没有一个单独的利益可以独揽大权,也没有哪一部分人完全被排除在权力之外。权力通过这样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团体中分享。可见,多元主义要以利益集团理论为基础。
  • 社会的管理权,最后是掌握在一部分英才手中的,不论这个数目是五千还是五万,他们绝对是社会的少数。英才统治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的共同特征。
  •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一个问题:严格意义上的民主是否符合大规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或称内在要求。美国人一方面在理论上维护制度的民主和宪法的民主,另一方面从心理上和文化上崇拜英才。很少有哪个民族象美国人这样崇拜英才。

不完全竞选

争夺白宫

  • 两党候选人关心的、讨论的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谈,恰恰是为了争取选民。以上九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学术界、新闻界、政界和公众日常讨论的问题。预算、健康、环境、就业、毒品、教育等均为令人头痛的问题。

总统之路

  • 选民在投票时并不直接选举总统,而是选举选举团(Electoral College)。每个州都有一定的选票,与该州在国会的代表数相等,如加州有 47 人,爱荷华州有 8 人。哪一个总統候选人在一州获得多数,该州的选票就都属于他。
  • 对管理一个大型社会来说,如果最后要形成一个政治领袖,民主究竟能展开到多大幅度。我们对美国民主的分析表明了这个难题。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要求有一个集中的过程。如果完全彻底的民主,美国恐怕连总统也选不出来。美国政党起的作用是在正式体制以外的集中作用。它们实际上是在不那么民主地集中意见。选民们的选择在这个集中过程之后,是“二道手”。
  • 美国的政治体制有一个妙处:你不能说它不民主,你也不能说它民主。所以我说美国的选举是“不完全竞选”。

政治金字塔

国会山

  • 美国的政治精神与其企业精神是一样的,取市场上最好的货物。政治在许多层面是专门化的,剩下的是解决矛盾的政治、解决问题的政治。谁能解决矛盾和困难,谁就受欢迎。

五十国集团

  • 美国政党组织的一大特点就是非中央集权。全国性的政党机构实际上没有大权,州级党组织往往决定自己的事务。
  • 美国社会制度长期运转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接受目前的政治格局——“五十国集团”,也是维持它的主要力量。维护一种体制、实际上就是维护自身。联邦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五十国集团”派出人马进行协调和管理的一种机构。

县政治

  • 县政值得注意。县政是政治的基础。县是政党组织的基础。县政治是政治中最有实质性内容之一。
  • 在很大程度上,县级政治是美国政治的基础。县级政治的过程决定了人们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政治,不能接受什么样的政治。在县的层次上,更多具有管理的色彩。阶级利益较直接地体现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县级政府更多地考虑居民的实际利益,更间接地体现阶级利益,实际上也是选举制度使然。
  • 县政中通行的经理体制及其他各种体制,反映了县政世俗化的程度。很多人把县政视为技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当然县政中有政治,只是更需要以实事作垫子。
  • 任何社会要想有任何形式的成熟的政治体制,首先应使地方和基层政府有效运转。地方政府与选民和民众直接交往,不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隔得那样遥远。民众们评价政治的功绩与败绩,往往从最靠近自己利益的地方着眼。

都市里的政治

  • 城市是美国社会和政治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单位。美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的成功。
  • 美国是城市化程度很高的社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不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大部分人口便集中在城市,于是市政有没有搞好,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中国的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农村有没有管理好,就是中国社会是否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
  • 社会的发展总是不断指出新的问题,不断向人类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人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限制问题;二是寻找对策。限制问题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只有寻找对策才能化解问题。

软性治理

驾驶执照

  • 管理或治理一个社会,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曰政治的治理,一曰技术化的治理,又可称之为软性治理。所谓软性治理,是指社会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机制,通过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的、法律的手段来治理社会。

工厂的原则

  •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生产过程性的规定显得无足轻重,如不迟到,不早退,完成多少产品数量,保证质量等,我们姑且把这些规定称为硬规定,即用以调节生产过程的规定。在生产不发达的社会中,这是必不可少的。
  • 在生产发达的社会中,自动化、电气化、电子化使这些规定显得多余,而软规定却显得重要了。软规定主要协调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自动化流水线的每个环节,是强迫每个工人服从的。

企业不民主

  • 美国的管理方法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美国人的管理是死板而严格的,中国传统讲究灵活而机动,这样才显得富有人情味。美国人认为前者是天经地义,中国人认为后者是天经地义的。

人类服务

  • 对任何社会都一样,没有一个社会有能力解决所有人的各种问题。一个社会如要追求长期稳定,这应该建成能最大限度解决社会和个人难题的机制。对很多社会来说,危机的原因并不在制度,而在一些非常普通的事情:人们能否吃饱穿暖。

可口可乐总部

  •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企业追求自己的目标,会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来治理,政府的作用则在于调节私人企业。这样就完成了对人的管理的两重化:社会的自组织系统和政府的自组织系统。政府系统只从上面管制社会的自组织系统,但不陷入其中,因而政府的负担不重。社会的自组织系统有一整套规则、程序和运作,它们的运作是稳定的。政治的变化往往不影响这一整套机制的运作。它们在运作中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推动了社会系统的运转。这是一种政治制度的基础,或者说是美国这种政治制度的基础。

上帝在人间

  • 美国社会的宗教,或曰宗教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宗教是许多人生活的不可分离的部分。理解美国,不能离开理解美国的宗教生活。进入任何社区,城市也罢,乡村也罢,映入眼帘的必然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教堂。在一个城市中,教堂之多,往往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
  • 宗教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另一原因是宗教组织组织了大量的慈善活动。宗教组织有自己的慈善事业,是非赢利性的,经费来自信徒的馈赠。宗教组织往往非常富有,因为不少信徒为了拯救自己的心灵或表明自己的虔诚,大把大把地向教会捐款。这些款项不需收税,由教会支配。
  • 宗教要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需要两个前提:
    • 其一是宗教的非政治化。宗教不能成为政治的工具或成为政治的主宰。中世纪的状况是后者,表现为一种愚昧的专制;现代有些国家实践前者,表现为一种专制的愚昧。
    • 其二是宗教的非迷信化。宗教不能成为迷信,成为迷信就会发生火烧布鲁诺,将童男童女送于河神,求神寻丹的荒诞行为。迷信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宗教更多的在于个人的道德情操修养,追求自律和奉献,迷信往往要求个人奉献于一种观念,不要求理性的过程,只有更多的盲目性和对自我的畏惧。凡是在宗教与迷信没有真正分开的地方,宗教就不能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

制度的再生产

教育系统

  • 对任何社会来说,最困难的任务不是商品或产品的再生产,而是制度的再生产。所谓制度的再生产,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能否在下一代或子子孙孙中生存下去。制度存在最牢固的基础就是社会的认同。新生代是否认同,关系到一定的社会制度能否再生产的问题。制度再生产最重要的机制是社会的教育。社会教育将社会生产的价值观念传播开来,从而提供了制度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美国,制度再生产的机制是十分发达的。
  • 联邦政府对地方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权力。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教育的非国家化”。

MIT

  •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培养出英才,而在于使每一代人(注意,一代人)都具备现代化意识。
  • 从事教育的人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把教育视为教授自己已经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很合理的逻辑。不过,人们还可以有更好的逻辑:鼓励发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不知道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人类进步的火车头。

肯尼迪政府学院

  • 学院给公共行政硕士生提供的主要课程如下:
    • 计算机与公共部门的计算机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在公共行政部门中运用计算机,帮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
    • 公共行政导论,引导学生认识公共行政的基本问题,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以及政策的分析方法。
    • 组织理论,传授有关公共部门组织的知识,尤其是公共组织如何运转和变革,包括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差别,有关组织的各种观念,个人决策和团体决策,组织设计和组织环境关系。
    • 公共行政与民主,考察公共政策和和行政在宪法民主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法律理论考察行政价值观念(如效率、经济)与宪法价值观念(如平等、自由和必要程序)之间的关系,行政如何协调此两者之间的关系。
    • 全国计划和管理能力,讨论治理的主要困难和长期规划的设定和执行。计划部门、预测表、思想库、跨国银行和公司、政治家、行政精英的作用。全国计划的社会和政治后果以及前提条件。
    • 统计学,提供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描述统计学、趋势分析、数据分析、抽样、评价和假设预测。
    • 研究与发展政策,提供涉及决策和发展的机构和角色的知识,考察这两方面的方法,包括创新、发明、技术转让、预算和税收政策等。
    • 健康政策,讨论卫生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政策问题,包括民间资助、改革、艾滋病、联邦对健康防护工业的管制等。
    • 发展经济学,研究第三世界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发展的措施和理论的回顾。同时分析人口、就业、农业发展、工业化、教育、食品等基本问题。也分析第三世界发展与国际环境有关的课题,如贸易流向、投资、援助和财务。
    • 公共行政的管理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学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用经济学观念分析复杂的政策问题。
    • 公共科技发展,研究公共部门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特殊的科技发展政策以及政府与工业的关系。
    • 能源原则、问题和选择,研究能源政策以及其他与能源政策有关的课题。
    • 公共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研究如何在大型公共部门中运用计算机处理资料,进行设计,建立组织系统和信息系统。
    • 公共人事与集体协商,讨论文官制度改革,公共部门的增长和衰落,报酬、考绩、平等就业机会,有关公共人事的法律等。
    • 公共财政,分析公共财政,从预算、财政准备、财政评估、适应性,到执行等。财政分析还包括预算的经济属性,政府间税收关系,会计、财政改革等课题。
    • 政府与大众传播媒介,分析政府、报刊、电视和文化精英之间的权力关系和依赖关系,民主社会中信息和文化政策的冲突,以及政府对新闻、传播、艺术、娱乐和闲暇活动的政策。
    • 国防政策,军事、经济和文化,分析国防问题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
    •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性方法,讨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几种定量模式,如成本——效益分析,线性规划理论和决策理论等。
    • 公共管理和政策制定,讨论政策制定的理论、实践和技术,包括组织设计、政府改革、组织沟通、信息管理、组织评估、领导艺术、规划管理等。
    • 健康服务管理,讨论医疗管理,医疗组织等问题。
    • 公共行政的边际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公共政策问题,如供应与需求、公司行为、市场平衡等问题。
    • 发展行政,考察过去 25 年中管理发展计划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参与发展计划和行政的角色,发展计划的实施,评估技术等课题。
    • 公共人事管理,分析公共人事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个系统在其中运行的环境,公共人事的基本程序,公共人事管理者的角色和功能。
    • 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讨论地方政府的功能、作用,对地方政府的需求,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作用。
    • 组织发展,分析组织和组织中人的行为模式,包括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组织发展和行为、个人、团体的行为动力、组织问题的发现、适当的组织干预、管理战略、增加组织效益的技术。
  • 这门课要求学生读的书包括:(我也要找时间读一下)
    • Lodge 和 Vogel 著:《意识形态和民族的竞争性》
    • 《2000 年的全球报告及其批评》
    • Reich 著:《公共观念的力量》
    • Ascher 著:《预见》
    • Deyons 著:《实用计划》
    • Hayek 著:《通向奴役的道路》
    • Hirsh 著:《增长的社会局限》
    • Palmer 著:《里根年代的特征》
    • Pahrendorf 著:《现代民主的治理》
    • Page 著:《保讨与经济效率》
    • Baumal 著:《生产力的增长》
    • Grieco 著:《依赖与自主之间》
    • Wildavsky 著:《寻求安全》
    • Tussman 著:《政府与精神》
    • Auletta 著:《低层阶级》
    • Urban 著《与乔治·凯南对话》
    • Dahl 著:《控制核武器》

美国海军学院

  • 海军学院是一所军事院校,但我们可以看到,它十分注重使政治精神能够得到传播。同时,它注重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年轻一代的荣誉感,其实是使学生接受早已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熏陶。他们没有把军事院校当成单纯的军事技术院校,只做军事技术训练,而首先把它的教育目的确定为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出口

  • 教育出口的作用就在这里:它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扩大了理解的范围。接受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就是形成了用它们进行评价和思考问题的标准。从长远政治发展来看,这方面的投资最有价值。

科技之炉

  • 中国人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习惯于慢节奏的生活,突然置身于快节奏中,会有一种心理和文化上的不适应,甚至会有生理上的不适应。我称之为“现代化紧张反应”。但在美国要行动,不能不上高速公路,这种强制的交通速度使人很快消除了“现代化紧张反应”。
  • 社会很注重发展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需要的科学和技术。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想得以顺利实现,首要的就是使年轻一代茁壮成长起来。
  • 社会的一切现代化成就都应充分开放,使社会为宏大的科技之炉,冶炼现代化精神。在一个把现代化成就封闭起来的社会中,最终封闭的是人的精神。
  • 现代化的传递过程,以及教育的功能,在两个层次上再生产一种制度。教育提供了对该制度的价值合理性的认同,科技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和科技虽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却可以创造未来。

活跃的智慧

思想工厂

  •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乐意将思想本身视为一种产品,论质取货。纵观现代社会的发展,思想库在其中推波助澜,作用非凡。由此想到思想库对社会有无比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社会的传承和革新而言。
  • 思想库有意无意地起到一种“社会医师”的作用。它们不断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也是思想库要生存下去和获得资助不可缺少的条件。要获得资助,就得别出心裁或自出机杼。这种机制推动它们去寻找政策问题。很多政策问题便是在这样的机制下寻找出来的。

布鲁金斯学会

  • 布鲁金斯学会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印在他们 1987 年年度报告扉页上的罗伯特•布鲁金斯的名言:“如果我们能激发人们去思考这些法律、政府、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问题,我们对人类做的贡献就将大于任何慈善行为。”
  • 布鲁金斯学会主要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精确地完整地确定政策问题;使公众注意正在出现的问题;和研究进去政策的成败,温故知新。任何研究都要讲究事实确定,意见有价值,提出的政策是现实的。

国防部长论坛

  • 中心的一个目标就是促进大众教育。实际上众多的这类中心通过他们的活动把美国的价值观念传播给了大众。这类机构是政治社会化的功不可没的机构。政府的一些基本政策通过这样的渠道传播给大众,得到更多的认同。

地区事务中心

  • 美国社会的总体发展,很大一部分是由各地方和社区的发展组成的,一个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凭空产生,社会的现代化和物质文明也不可能凭空产生,要以整个社会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共同发展为前提。
  • 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的发展相对均衡。每片小的社区之间有差别,但不悬殊,这是作为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自然,也有穷人,也有穷得难以置信的人,但社会总体水平可以说是发达水平。社区政治的发展是社区均衡发展的一项基本条件。社区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联邦政策、州政策、居民态度、社区结构等。但如何注重推动社区发展为一大端。

知识水库

  • 一个社会的发展,与知识尤其是先进知识的传播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新知识、新智慧的出现往往并不意味着社会的进步,而只有新知识、新智慧的广泛传播才意味着社会进步。如果没有一个传播过程,新知识、新智慧不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 中国古代不乏一些在当时属于杰出的思想,但它们均没有成为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动力,令人无不叹息万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西方文明有相当的历史地位,但它没能导致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同步发展。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传播机制。西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二次大战后高科技的发展,均与知识和观念的传播密切相关。信息传播对西方社会演变和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 图书馆象一座知识的水库,储蓄着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和发展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和智慧。自然,单独一所大学的图书馆做不到这一点,但大学图书馆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这种合作。
  • 图书馆象一个水渠的网络。各大学图书馆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图书馆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学校的图书馆中查不到一份资料或一本书,可以通过图书馆向其他学校去借。
  • 图书馆象一个开放的知识水库,每个人均可以在里面畅游。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于每个人能否接受和掌握这个社会积累和创造的知识。要最大限度地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使每个人都能简便、最迅速地得到知识和观念,无论是历史的遗产还是现今的创造。
  • 图书馆系统在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有何作用?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任何社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知识管理。政治管理也罢、行政管理也罢、经济管理也罢、技术管理也罢,最终均是对人的管理。人不是抽象的、机械的对象,而是能思维、有主见的对象。主导人的行为首先是人的思想,是人所接受的一整套既成文化和既成观念,以及人们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一切社会的进步和冲突其实都源自对知识的管理。
  • 一个社会采用何种方式来管理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个社会的格局。传播知识或传播某种知识,不仅是教育的责任,而且是政治的重大责任,有时候还是政治的沉重负担。

市图书馆

  • 整个图书馆的管理是电脑化的。图书馆有一个中心电脑,负责接通图书馆里所有的终端。读者要查什么书,只要查电脑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者,图书馆的电脑也经过精心设计。这些电脑终端没有键盘,只有屏幕。所有的电脑,指令都会显示在屏幕的下方,使用者只要用手指一下某一个指令,电脑就会按指令操作。
  • 美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不在纽约之类的大城市,而在千百个小城镇,大城市只是山巅而已。

危机的潜流

家庭观念

  • 美国人自小就受到这种训练,视这种价值比任何价值都重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这种教育,已变得不那么善于与人打交道,已不会与人共同生活。我个人认为,这是美国社会将来的一个难题。结婚并不能打破在每个人心里筑起的这座堡垒,特别是年轻夫妻。
  • 亚里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战后这些年的发展、家庭这个细胞在美国已经分解。表面上看,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但实际上,真正的社会细胞在美国是个人。家庭组织和家庭观念正在加速这个分解过程。过分传统的家庭对个人的束缚太紧,不利于个人发展。但过分松散的家庭是否就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呢?家庭本来可以协调不少人际矛盾和人际关系。在家庭分化之后,这些矛盾就得交给社会了。

无知的一代?

  • 在商品经济中,钱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加以引导,人们都会唯利是图。最后会引出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处在这样的困境之中。发展经济,需要首先调动货币机制,引导人们的精力。等到经济发展了,需要高科技高技术了,才发现难找这样的人才,因为货币力量会趋使人们寻找简单劳动挣钱,而非复杂劳动。这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引以为戒的。

游离少年

  • 家庭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组织的松散,在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促进社会发展,还是相反?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使人担心谁会认真承担家庭的责任。
  • 一个社会的发展,固然要依靠政治体制、企业、金融、科技、文化,但也要依靠基本组织——家庭。问题是怎样协调不断发展的社会精神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决定社会政治协调的幅度。

无毒不美国

  • 毒品正在侵蚀美国,其力量,恐怕超过了历史上各种冲击过美国的力量。毒品的泛滥,也构成对社会体制的强大的挑战。能否抑制并压缩毒品的泛滥,是对社会体制乃至道德精神的一场考验。

黑社会

  • 犯罪组织的存在构成对制度的一大挑战。有组织的犯罪的出现,本身就表明一种体制上的漏洞。自然,不能说哪一种体制可以完全避免犯罪。但犯罪集团发展到全国性的大规模组织,实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美国政制在给予和允许方面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政制,但在禁止和防范方面不是一个值得赞扬的政制。美国人想制止很多东西,但往往适得其反,越想禁止的东西,结果却越多。

乞丐王国

  • 就财富本身而言,美国不象一些发展中国家。那些国家资源本身匮乏,在怎么分配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而社会的财富,如果用另一种方式分配足以使所有无家可归的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问题是,这种分配方式在这个制度下难以形成,不符合这个制度的性质。
  • 或许有人会说,无家可归的现象与制度无关。那么,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也没有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政府和民间的不少机构的确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谈何容易。无家可归的人本身,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种现象的存在,对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挑战。
  •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政治和行政管理也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好的政治和行政系统,不在于它一开始就设计得天衣无缝,而在于它能针对不断冒出来的问题,来发展和壮大自身。自然,关键在于它要有这种能力,且这种能力要符合它们制度运转的内在逻辑。

黑色挑战

  • 黑人的问题已构成一种循环,这个环难以解开。黑人的整体文化较低,经济水平差,在生育方面不加控制,福利制度规定儿童可以领得政府救济。黑人的生育率高于白人。黑人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为上一代人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接受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儿童自然也得不到教育和熏陶。从小在黑人区的环境中长大,潜移默化,心理不平衡。一代一代的黑人成长起来,又没有很好的技能和教育,因而不能从事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位。不少儿童没有父母或只有一个家长,往往只有母亲。很多儿童的母亲是 Child mother,称“儿童母亲”,即十四五岁就怀孕,并有了孩子。这样的孩子如何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这种状况,在黑人社会中并不少见。他们长成之后,只能从事较低层的工作,得不到较高的经济报酬。少数人经过奋斗摆脱了这种困境,但又难以为白人社会所接受。这样代代相传,使黑人问题的雪球越滚越大。
  • 黑色挑战正在威胁着社会和制度。到目前为止,制度对这个问题是软弱无力,或者说无能为力的。由于制度无所作为,反黑人主义的思潮正在兴起,新保守主义者所谓的“颠倒歧视”便具有这种意思。
  • 这是人类的弱点,在无法解决一个问题时,最便利的选择就是强烈反对它。

土著的情况

  • 印第安人没有黑人那样多,所以他们对社会的实际挑战并不那么大。不过,他们对美国文明是一种挑战,即为什么欧洲移民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能同化印第安人。我觉得这里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如同不少地方充分显示了美国的文化,其反美情绪却更强烈。

精神危机

  • 在许多社会中,问题往往不是出在体制上,而是出在价值体系的衰落上。一个社会没有核心的价值体系,便会遇到最大的政治协调和管理难题。这里人们往往遇到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社会进步要求有新的价值系统,冲破旧的价值系统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和谐和制度稳定要求保持社会价值系统的核心部分,否则一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就会终结,整个社会陷于混乱和道德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 由此引出另一个两难困境:如果任社会自然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便很难保存下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总是要不断淘汰过去的东西,新的一代必然对往昔毫无概念,没有教育便没有延续。如果是民主的,由人们来选择,新的一代一代的人们很难说对以往有何感情,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不言自明的。那么,谁来完成这项社会功能呢?

太阳帝国

  • 美国的体制,总体来说建筑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础上,但它正明显地输给一个集体主义、忘我主义和权威主义的体制。也许美国人宁可在经济上输给别人,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体制。这套体制保证信仰的实现,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的一定繁荣。今天的世界格局,似乎表明这套体制难以保证美国的最发达地位。
  • 人们往往面临这样的选择:维持价值体系,还是追求更有效的体制——但违背传统的价值体系。有的时候问题在于,一定的文化能否允许一个社会选择全然不同的体制,往往不行。
  • 美国今天遇到了来自日本的挑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体制、文化和价值反对美国本身。二次大战后,美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社会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然而,相隔三、四十年后,美国的地位就受到了严峻和有力的挑战。可以说,日本只是第一个向美国挑战的民族。在下个世纪里,必然会有更多的民族也向美国提出挑战。那时,美国人才会真正反省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问题是美国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相斥因素和力量如果继续这样运动下去,不仅会使其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会构成不可阻挡的危机的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