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分东西
极简哲学史入门,谈笑间了解古今中外各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的皮毛。
更新历史
- 2022.03.21:整理并完成初稿
读后感
哲学是一门很抽象但又很具体的学科,抽象在于一般来说是规律总结,具体在于这些规律大多可以很好地指导日常的各种事项。可能是我现在道行不够,所以大多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领悟。
读书笔记
- 犹太教和基督教并不是同一个宗教。在犹太人中先产生了犹太教,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发展来的。
- 犹太教和基督教都信奉上帝,也都相信会有救世主来拯救他们(“基督”和“弥赛亚”是一个词,都是“救世主”的意思)。区别是,基督教认为救世主就是耶稣,而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反而认为基督教是异端。因此他们才将耶稣处死在十字架上。 在对待经文上,两者都信奉《旧约》,但只有基督教相信《新约》。《旧约》和《新约》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记录耶稣降生之前的事,一个是记录之后的事。
-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 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这也是因为,哲学继承了苏格拉底讨人厌的疑问精神。只有弱者在面对强权垄断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 有句俗话叫“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还可以说一句话叫“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当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时候,正说明强者没有别的招数了,也就离失败不远了。政权屠杀革命者,说明政权快要灭亡。革命者反过来屠杀群众,说明革命即将失败。朱元璋拼命屠杀官员,结果崇祯临死的时候还是要叫“诸臣误朕”。
- 基督教征服罗马主要有两个武器:对知识分子,用的是希腊哲学;对下层人民,用的是众生平等的理念。要知道那时候罗马还是奴隶制,奴隶生来就是奴隶,永远是贱民。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不歧视任何人,因此尤其受到穷人和奴隶的欢迎。况且基督教为每一个信教的人准备了死后可以居住的天堂,使得人世间再大的苦难都无法阻止他们的信仰。
- 首先,是希腊哲学家被基督徒驱逐,来到叙利亚。在这里,希腊著作从拉丁文被翻译成叙利亚文。 然后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学者把希腊著作从叙利亚文翻译成了阿拉伯文。 然后希腊哲学到了西班牙,其中有的牧师不懂阿拉伯文,就请人把希腊著作从阿拉伯文译为西班牙文,他再从西班牙文译成拉丁文。
- 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有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 这个思路很精彩,它能够完全从逻辑演绎而不是神学教义上推导出上帝的存在。我们之后要介绍的很多哲学学派,也是用类似的形式来证明上帝存在的。
- 为什么东西方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以为,原因之一在于对宗教的虔诚程度不同。中国人对待宗教有更多实用主义的倾向,一般人只有在现实社会里受到挫折了,才会去宗教中寻找解脱。而且佛教说的是因果报应,就算你不信佛,多做好事也可以有好报。不像基督教讲人有原罪,光做好事没用,你不信仰基督不受洗就进不了天堂。中世纪的教会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来得及受洗就夭折了,那也是要下地狱的。
- 最早裁判所的审讯确实不可以用刑。爱和宽恕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嘛。当年耶稣面对杀戮都毫不反抗,基督徒们怎么能乱用暴力呢? 但是后来教皇亚历山大四世出台了一个有趣的命令,允许审判官们互相宽恕对方的用刑行为。意思是,咱俩不都不能用刑吗,没事儿,我允许你用刑,你允许我用刑,咱俩瞬间就都合法了。 此例一开,很快宗教审判中就增加了水灌、火烤、撕扯人身体等残酷的刑罚。乃至后来有的犯人看了刑具就直接招了,堪比《红岩》里的渣滓洞。
- 到了13世纪,这一切终于有所改观。纤维纸张代替了羊皮纸,书籍的成本慢慢降了下来。然而禁止普通百姓接触《圣经》的命令,恰恰就是在13世纪开始颁布的。 因为垄断《圣经》的好处太明显了。既然教会的全部权威都来自于这本书,那么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也就没有人可以怀疑教会了,一切都必须以教会的说法为准。换句话说,垄断了对权威的解释,就等于垄断了一切。
- 加尔文是个虔诚、博学、勤奋的教徒。 他生活简朴,不为金钱所动。连他的敌人,天主教教皇都夸奖他说:“如果他能为我所用,我相信天主教定可囊括四海。” 他学识渊博,在26岁时就写成了内容精深的神学巨著《基督教原理》。 他意志坚定,不为任何恐吓与利诱所动。天主教一次次烧他的书,他每次的反应都是增补更多的内容、重新印刷。结果天主教越烧,他的新版著作就越厚,直到天主教烧不动了为止。 加尔文简直是天生的社会运动家,具有革命者的一切优良品质。 但同时也具备革命者惯有的缺点—— 不容异己。 新教是靠着路德一篇篇雄辩的文字,从天主教的火刑架下顽强成长起来的。如今,加尔文在日内瓦竖起了更多的火刑架。他烧天主教徒,烧异端分子,烧跟他神学观点不一致的人,烧所有具备苏格拉底式怀疑精神的人。
-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不愿放弃怀疑?为什么我们放着现成的快乐不享受,非要亲自学哲学?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思考。 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最大的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 古代中国就是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家,周边的国家又都比中国穷,没什么好交易的。所以中国并未出现思辨精神,而是以善于维持社会制度的伦理学优先。 正是因为商业发达,在天主教和新教比赛般绞杀异端的世界里,荷兰拥有全欧洲最开明的言论政策。不久以后,荷兰成为各类异端分子、科学家、哲学家的避难之地。它成为雅典之后,哲学的第二个故乡。
-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即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 从“我思故我在”开始,西方哲学的精妙之处才刚刚显示出来。
- 笛卡尔只知道自己的意识存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存在。这个结论暗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把我们讨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这种观点就叫做“二元论”。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一共二元。这两个元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虽然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
- 二元论能帮助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而一切体验归根到底都是精神体验。
- 哲学史上有个不难理解的现象,生活越是困苦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就越关注个人幸福。反之生活富足的哲学家,学说更容易脱离现实。斯宾诺莎就是典型的前者。 当斯宾诺莎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追求的时候,他发现,在得出最终答案之前还需要很长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该怎么生活呢?
- 他总结了几个可以暂时执行的守则,大意是: 第一,说话要尽量让别人明白,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不会影响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求知),那就尽量满足。 第二,只享受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乐趣。 第三,只求取为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钱。 这些生活准则并非出于斯宾诺莎的哲学思考,而是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一个立志求知者的身份思考出来的。这些结论平实朴素,完全就是心灵鸡汤的标准素材。
- 假如哲学是一个通向终极真理的巴别塔的话,那么理性主义者们的塔高耸入云,每搭建一次,都似乎马上可以触摸到天堂。但是这座塔的根基却是几根破木头,经验主义者们经常溜达过来,随便踹上几脚,这座塔就塌了。 经验主义者们不同,他们的塔盖得极为结实。但是由于能力有限,他们只能零零散散地在各地建造一些矮塔,这些塔既连不到一块,又没法盖得很高。因此经验主义者们的塔虽然结实,却根本没法满足人类的要求,盖得再多也没有用。
- 有一个有趣的小规律:数学家里特别容易出神童。除了莱布尼兹外,帕斯卡、高斯、欧拉、拉格朗日、哈密顿、冯·诺依曼、伽罗瓦、维纳,还有当代的陶哲轩,这一长串数学家全是各种神童,什么3岁解开世界难题啦,10岁大学毕业啦,随便哪个人的故事都是一个传奇。相比之下,其他行业里出神童的比例似乎没有这么高。我想,这也许是因为数学既不像文科那样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也不像物理、化学那样需要实验数据,所以最容易体现出少年的天才头脑来。
- 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做“机械论”。
- 在其他流派的哲学家看来,机械论未免过于冷冰冰,而且后面我们会说到,它还会导向一个非常危险的结论。因此它一直饱受批评。然而我觉得,无论最终对它的评价如何,机械论本身的初衷却是很美好的:它要建立一个用数学统治的美丽新世界。
- 决定论的意思很简单,既然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律。如果人的意识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得服从严格的物理定律。那么,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的。就像人们根据力学可以预测星辰位置一样,人们也可以根据自然规律,去预测所有事物的未来。
- 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一旦我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了。因为我们的意识是由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决定的,而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又由物理定律决定。所以,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念头,在前一秒钟已经被决定好了。如果我们这么一环一环地回溯回去,那么我们一生中的一切所思所想,我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您看到这本书在头脑中迸发出的每一个念头,其实都是在一百多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那一瞬间就决定好了的。且不说这想法很诡异了吧,关键是,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啊? 既然一切都是决定好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奋斗?为什么还要劳动?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人类只是一个被操控的木偶,活着听从因果律摆布,死后化为虚无。
- 决定论虽然会导致一些很荒谬的结果,对待生活是消极的,但决定论也能起到很强的安慰作用。唯我论把人看得最大,可以安慰人;机械论和决定论把人看得渺小,也同样可以安慰人。 假如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那我们也就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奋斗、没有压力,一切随遇而安就好。 决定论和宿命论很像。用宿命论来安慰自己,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了。
- 黑格尔认为,之前的哲学家在研究形而上学的时候,都把真理和这世界当做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固定不变的事物去研究。说白了,这些哲学家都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叫“真理”的东西,就跟事先写好的考试答案一样,等我们去寻找就是了。 这个问题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就留下了。所谓“我思故我在”就把“我”和世界分成了不同的两个部分。这种二元论的关键就是,我和世界是两回事。 但这怎么可能呢? 我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啊,我不仅在观察这世界、研究这世界,我也在影响这世界。 假如承认这一点,那么,我对世界的一切行为——包括研究在内——都会对这世界造成影响。这意味着什么?
- 黑格尔说,真理并不是固定不动保存在世界某处的,真理就是世界变化不止的过程。世界越变化到后面,我们就越接近真理。 强调世界是变化的,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黑格尔哲学观的关键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的变化不是无序的,而是有方向的。 因为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的过程要符合一定的规则。 这就是辩证法。 庸俗点说就是,理论是怎么进化的呢?只要有理论,也就会存在一个反对它的理论。这两个理论互相冲突,在冲突中最后会共同形成一个更高级的、新的理论。这个新的理论又会产生一个新的反对它的理论,继续冲突,继续产生新的理论。那么这些理论就是在朝着更高级的、更完善的方向不断发展下去。 这就是所谓“正题产生反题、正题和反题一同产生合题、合题又产生新的反题”,“正—反—合”的辩证过程。这是人们对辩证法的惯常理解。 而且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不只存在于理论的发展中,而是存在于世间万物。大到整个人类历史、自然界的历史,是这么发展的。小到一个人自己的历史,也是这样。
- 对于个人问题,比如我们人怎么成长的呢?我们先有一个原有的思想(正题),然后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思想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题)才会引得我们思考,这个思考的结果不可能说最后完全不顾以前的旧想法了(正题)对吧,最后的新思想(合题)肯定是结合了正题和反题。这就代表着我们更成熟了。
- 首先一个挺好奇,既然世界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的,那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黑格尔说,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朝着世界自我认识的方向发展。发展到最后,世界的本来面目就展现出来了,形而上学的发展就完成了,我们就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了。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这也意味着世界自我认识了,就万物归一了,就天下大同了。 过去的哲学家觉得,真理是个静止的东西,被动地等我们去了解。而在黑格尔这里,哲学是自己发展的,在发展中自己了解自己,展示自己。 而背后控制这个发展的力量叫做“绝对精神”。所以黑格尔也是唯心主义,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世界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绝对精神成全它自己。
- 黑格尔认为自己揭示了整个世界、整个绝对精神进步的规律,他已经说明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完成了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任务。而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们的工作,都是为了黑格尔一个人作准备的。黑格尔说,他的哲学就是一切哲学的终结,哲学发展到他这里到头了。
- 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有钱有权有一大堆美女围着,并不是肉体享乐。我们去看哲学史,也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认为纵欲是快乐之道。连古希腊的享乐主义者,追求的也不是肉欲的极限,而是适度的享乐、劳逸结合的生活。这是因为大家都发现一个问题,肉欲快乐固然很好,但是纵欲和痛苦总是紧连在一起。并不存在某种只给人快乐、不带来痛苦的享乐。这正符合了辩证法的观点。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可能是纵欲,而是内心的平静。
-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史上最完善、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世界。康德就搞出了一个不错的世界,结果黑格尔完全不从他的路子上走,自己另来,然后搞得比康德还好。
- 当叔本华的生命意志高过了理性的时候,当叔本华是靠人生小感悟而不是形而上学出名的时候,他给哲学带来了新的危机,一个威胁着理性的危机。
- 叔本华,一般人或许以为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慈祥老头。不,生活中他暴躁刻薄。 尼采,一般人或许以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狂人。不,生活中他是一个温和的智者。
- 作为一个思想家,尼采的作品大气磅礴,有很强的感染力。 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尼采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观点都是断言式的。虽然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哲学只是方向性的指引而不是建设。
- “权力意志”一词中的“权力”容易引起误解。这并不是政治权力的意思,而是指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对于弱者来说,权力意志就是争取自由。对于强者,则表现为特立独行、勇于牺牲、勇于征服、善于创造以及追求权力。
- 尼采把道德分成了两种。 第一种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尼采叫它奴隶道德(又叫“畜群道德”)。核心的内容是同情、仁慈、谦卑。总而言之就是想尽办法限制强者的能力,把强者和特立独行的人看做是危险人物,要求强者给弱者分一杯羹。 第二种道德是强者的道德,可以叫做贵族道德。这种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代表了生命积极的一面。 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奴隶道德总是在禁止,不许人们做这个,不许人们做那个;而贵族道德则是在鼓励。
- 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高峰,但也是最后的高峰。黑格尔虽然仍旧有种种不足的地方,但是在黑格尔之后,再也没有哲学家能搞出独当一面的形而上学来。结果是叔本华和尼采的独断式哲学,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表。
- 课本上介绍巴甫洛夫试验的插图大都是画着一只流着口水的可爱的狗。实际上,巴甫洛夫做实验的时候,是把狗的喉咙打穿, 安上一个导管,很残忍的。
- 进化论的关键内容有这么几条。 第一,生物的基因信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第二,在遗传的时候,基因会发生不可控制的、随机的变异。 第三,整个生物种群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每一代诞生的新生物的数量要远远大于自然资源能够供养的,因此每一代新生物中的大部分都会死掉。 第四,生物后天的变化是不能改变基因的。
- 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力量放在了历史观和政治观上。马克思和黑格尔类似,认为历史的发展遵从辩证法。不过在黑格尔那里,决定历史发展的是唯心的“绝对精神”,而马克思认为决定历史的是物质,是生产力。
- 罗素说,马克思的历史观很有道理,按照这种史观去看哲学史,那么历史上哲学家们的观点都带上了阶级烙印,而这些哲学家还都以为自己找到的是普遍真理。
- 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说明了几件事情。第一,大部分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按照严格的逻辑实证的方法——也就是科学方法去研究是无法得出答案的。第二,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的表现能力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我们能用理性严谨研究的问题很有限。
- 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基本上是同一个时期的学说。它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科学在飞速发展,而哲学却一直在原地打转,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思路不一样,后者看到了科学的严谨性,希望哲学也能和科学一样严谨。实用主义则看到了科学的实用性,看到科学家没哲学家那么多废话,在科学研究中什么理论好用就相信什么。实用主义者觉得,哲学也得像科学这样,不再说空话,不再讨论空泛的大问题,而是重视哲学的实用性。
- 实用主义者则从进化论中给自己找到了根据。进化论里,生物的机能要随着环境不断改变,同样真理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随着环境不断修正。在这个环境下真理是这样,到了另一个环境里,真理就变了。 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之前的种种哲学问题就非常好解决了。比如有没有因果律的问题,和尼采的说法一样,实用主义者说,我们接受因果律的原因是如果不接受就没法生活了。
- 罗巴切夫斯基其实没想这么叛逆。我们前面讲欧几里得几何的时候说过,欧式几何里有五条公设,其中第五条公设非常复杂,很多数学家都想通过前四条公设证出第五条来,罗巴切夫斯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别的办法不使,非要用归谬法。归谬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假设第五公设不成立,然后只要能推出不成立的第五公设和其他公设有矛盾,就可以证明第五公设是多余的了。 结果罗巴切夫斯基假设第五公设不成立以后,他使劲地证啊证,越证越不对劲儿,为啥所有的结论都和前四个公设不矛盾呢?结果罗巴切夫斯基发现,嘿,竟然把第五公设改了以后,新的第五公设和前四个公设还是相容,这不就形成一个全新的几何体系了吗?而且这个几何体系和欧式几何的各种定理全不一样。这可真是数学界的一大发现,罗巴切夫斯基很激动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结果却换来数学界的一片嘲笑。
- 我们前面说,理性主义者相信这世上存在着某种先验的真理,其根据之一就是欧式几何的存在。哲学家们觉得,欧式几何中的图形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日常物体中,但是却可以概括世间的一切平面形状,这不是表明世间存在着某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神秘秩序吗?但是非欧几何的出现说明了,欧式几何并没有什么超然的独特性,不过是我们对世界众多描述方式中最易用的一种罢了。因而哲学家们对先验理性存在的信心也就降低了。
- 这远不是数学家第一次摧毁人们对先验理性的信心。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大都相信“整体大于部分”是不言自明的真理(咱们一般人也都相信)。但是数学家在研究无穷大数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自然数包括奇数和偶数,偶数只是自然数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可以认为偶数和全体自然数一样多!因为每提出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将它乘2,找到一个和它对应的偶数。按照这个方法,无论找到多少自然数,我们都能找到一样多的偶数。所以,“整体大于部分”的概念起码在无限大的集合中是有问题的。
- 牛顿时代(也是咱们普通人的概念),时间和空间都是独立的,互相没有关系。但是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互相独立的,得统称为时空。质量和能量也不是互相独立的,统称为质能,这也是核武器的理论基础。
- 广义相对论意思是说,当空间中存在物质的时候,空间就会受到这个物质的影响而扭曲,质量越大,空间扭曲得越厉害,引力就是这种空间扭曲产生的。
- 量子力学还有一个问题,它和广义相对论是矛盾的。用广义相对论去解释宏观宇宙,用量子力学去解释微观世界,都没什么问题,都有实验佐证。但是这两个理论却对宇宙有着矛盾的解释。这显然有问题,但是科学家们无论是从量子力学还是广义相对论中,都没有找到突破口。科学家们觉得,应该从更高的层次统一这两种理论,比如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主角Sheldon搞的超弦理论,就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套方案。但是今天科学界还在争论中,还没有一个特别合适的说法。
- 所以怀疑论者以为自己是谨慎的,是中立的,但是怀疑论者对可疑的事情采取了不相信的态度,本身还是一种独断的选择。按照詹姆斯的话说,怀疑论者觉得“与其冒险步入谬误,倒不如冒险丧失真理”,这和盲目相信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这事成了这样:我们反对独断论,坚持怀疑主义,结果在我们坚持怀疑主义的同时,又犯下了新的独断论。从逻辑上说,怀疑主义的问题就是那句老话:这怀疑一切的原则本身难道不应该怀疑吗?恰恰是因为怀疑论者没法怀疑这个原则,所以对于不可证实的事物的怀疑,这个行为本身就成了独断论,而我们自己却没有办法再避免这种独断了[1]。 科学真让我们失望啊。
- 儒家大致认为,在日常生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做日常的小事来达到天人合一(《中庸》: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道家(不是道教)大致认为,认识自然规律,进而在思想上超过客观事物的局限,进而忘掉一切知识,达到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 佛家(不是佛教)大致认为,禁绝一切欲望,让自己的思想尽量单纯,学习、领悟佛法。有的宗派提倡修行,有的宗派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最后的目标是越过世界的外表,看到世界的本质,也就是自己的佛性(所谓“戒、定、慧”三学)。
- 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哲学关注个人,各个学派都对个人的修养有直接的指导,不像西方哲学有黑格尔那样轻视个人的学说。 第二,中国哲学对个人的指导容易实践,不要求实践者依赖于外物。
- 第一,要注意到中国人喜欢厚古薄今的传统。
- 第二,中国哲学大都重视宏观理论,轻视具体经验。所谓“名正言顺”,大道理讲好了最重要,个别经验的验证就不重要了。
- 第三,中国哲学的各个学派有一些相近的观点。比如大都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人应该顺应自然、摒弃欲望,目标都是追求天人合一。 第四,我们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我们没法评价每个真理观的优劣,只能自己去体验尝试。那么当代西方哲学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我们选几个尝试没什么问题。但对中国哲学,就有点问题了。中国哲学大都要求人们用很长的时间,基本上是一生来修行实践。我们不可能只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去试试儒家,再用几年时间去试试道家。这样做恐怕各个学派都会反对。这种对修行时间的过高要求,也就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哲学的检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