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竞争力】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

既然我们都想成功一点,那多做一点,又有何妨呢?


更新历史

  • 2022.08.08:整理并完成初稿

读后感

这本书娓娓道来,非常接地气,是我很喜欢的文章类型。虽然内容大多关于制造业,但是工作都是相通的,做人的道理是不变的。

读书笔记

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能力,是如何能将一个大多数人都认为和做起来会错和失败的事情、项目,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能力做成功。一件事情,一开始,大家都认为难以成功,如果你能以自己的观察、应变能力,在发展中,将其逐渐修入正轨,促使其成功,不正是你发挥才华和体现能力的地方?大多数人都希望一开始就把一个项目看准,一击成功。但实际操作中,何其难也。经营一家企业,三年前你看时是非常好的机会,有大把可利用的条件;三年后再去看,所有的条件可能都会逆转,全部变成对你不利的因素。那时候,你该如何?而且,企业的经营往往就是在如此的反复纠结中成长的。因此,要想在企业里很好发展下去,不仅需要能在逆境中掌握分析判断的能力,更需要在挫折中顶住压力,扭转局势。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摒除掉的就是不认同就辞职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而是要先从挫折、失败、接受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意见开始。

人生何其漫长,一个只要还能自己动手做事的人,其实犯不着我们去强行把他手中的事抢过来自己做。对父母这种照顾也大没必要。我们在外边工作的时候,要真正成长和超越,让父母觉得有成就感。我们在处理公私事的时候,成熟得体,让父母觉得放心、安心。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真诚,坦诚,让家人觉得可靠踏实。无论你身边的任何人和家庭,发生意外或者遭受变故的时候,你能马上给予他们安慰、帮助,以及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觉得,内心深处有一个支柱支撑,自己绝对不会倒下……这些,才是真正的离家近,这才是对家人的真正照顾。

我仔细观察过这些新人的成长过程。大部分运用得好的人,并非是一开始就显得聪明,接受程度高、成长速度快的人。而是那些开始总是有很多疑问,问东问西,喜欢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的人,是那些一旦理解,就会打心眼里接受,并身体力行去做的人。这些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都能提出新的建议,推陈出新,持续改进,成长进步。而那些看似聪明的人,大部分流于表面,难以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中去,而后,竟然会慢慢地被淘汰出来,或者主动流失掉。越是重复性程度高的岗位,这种现象越明显。

抛开其他领域不讲,仅就工厂而言,大部分岗位是日复一日、时复一时,不断重复相同的工作。这就首先需要我们有耐心,如果你第二眼看到相同的东西就烦躁,所谓的学习和接受,基本无从谈起;其次,在重复中,还需要有不断发现差异的能力,如果只看到了重复、枯燥,而没有发现每次重复中的细微差异与不同,那你的成长或者超越,也就无从谈起;第三,发现了重复中的不同,还需要提炼总结出来,否则,所谓的发现便毫无价值;第四,总结出来后,要尝试提升、改变、精简或者增加,总之,要学会优化,若不优化,则总结的东西也就没有了价值;第五,要立即行动,不行动,不身体力行,以上的所有,等于白做,一切等于零。如果你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成长,那么,你就得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如果你能一直重复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需要多久,你就会变成这个岗位上出色的人,乃至这个工段、部门、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

对于一些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必须要真心地接受,并彻底去执行。久而久之,它才会沉淀入你的潜意识,变成你的本能。要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沉淀到潜意识里,就要不断地训练和强化,变成跟思维同步,甚至比思维速度还快的反应能力。在从显意识训练到潜意识的过程中,有丝毫的怀疑,或者不尽力,都很难灌输并沉淀进去,变成本能。

等到自己也做上司了,开始管理一班下属的时候,特别是培养有潜质的下属,希望他能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的高位时,就颇能理解为何上司喜欢鞭打快牛了。

  • 希望下属能力提升的快一点。能力提升快的方法,一方面是言传身教,另外一方面,自然就是锻炼,不停锻炼。所谓聚沙成塔,积水成河,此之谓也。
  • 希望下属有较高的效率。工作中,要达到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除了勤学多练、多积累、多锤炼、多干活、多思考、多绕弯路从而知道捷径,别无他法。
  • 希望下属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心理上要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就必须要经过相对多一些的锤炼和磨练,一个连一点委屈都不能受的人,你怎敢将他放到重要岗位上?岗位越重要的地方,越要能承受得了误解和压力。
  • 希望下属的心胸宽广一点。一个斤斤计较,心里只想着多干了吃亏的人;一个凡事都锱铢必较,将八小时算到分,下班一分钟都不能在公司多待的人;一个受点委屈,就一定要讨个说法的人……你怎敢将一个岗位、一个部门托付给他?
  • 希望下属能不断成长超越。要想成长和超越,就必须要有主动性,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快速把握,并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自主推动,持续超越。否则,那个下属定会把他的上司累死。

说来说去,归根结蒂,又回到了那句简单的话:你要想成长,就得多付出。成功之路,似乎也就这么一条,别无捷径。既然我们都想成功一点,那多做一点,又有何妨呢?

用心就是要仔细观察,设身处地去想,遇到任何一个问题,即使最简单的事情,你也要用心思考:可不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对方能不能满意,乃至,能不能让他惊喜……如果你这样想了,并这样去做了,自然就会做得好、做得出色。如果你不这样去想,结果不言而喻。”

有些事情,要干好,你就得让别人讨厌。比如,至少让那些滥竽充数,工作干的很烂的人,看到你不舒服。如果他看到你很舒服,或者听你的话如沐春风,你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起码,你的岗位和这个岗位上的你,是没有价值的。在其他领域也一样,我们至少要做到让那些做得烂的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不劳而获的人,见到你的时候,变得不舒服。

我有个同事,很聪明又多才,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精力很充沛,性格也很随和,各方面都很讨上司和同事的喜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做不彻底。他承诺的事情,往往需要你不停地追问,如果不追,99.9%会被他忘掉。如果谁的韧劲比较强,盯得比较紧,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没去追,或者追得不紧的,肯定会一无所获。如果去仔细统计他所承诺和跟进的事情,其实成功率相当低,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类似的人,很多公司都有。往往还很讨老板喜欢。但他真的有价值吗?我的答案是:No!在我眼里,这种人是花瓶、是盆景,虽赏心悦目,但不能重用。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能分辨主副业的人。在工作之外,多才多艺,是一种资源,生活可能会丰富多彩。但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公司而言,却绝对是一种灾难。你会发现,他有效率而无效果,有行动而无结果,有眼花缭乱的过程,却没有可以立足并立身的成绩。其实这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种灾难。

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大型的公司里,可能意味着对未来有了保障。所以,无忧无虑生活下去,肯定不是问题。但我觉得,他们的创造力,将会受到重创。一个大而垄断了某种资源的公司,内部追求的自然是安全而稳。一个求稳的公司,不需要你有锋芒,而是需要你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就意味着不太看重你的创造和创新,而是看重你把事情做对做好的能力(但做对做好,并不等于创造和创新)。在大型企业,做对做好,就意味着很少容忍你犯错。一个甚少容忍犯错的公司,如何去培养和造就有创造力的人才——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是靠不断地失败和容忍失败而培养出来的。

换一个角度讲,进入到大量优秀人才扎堆的企业,就意味着你要和一堆与自己差不多的骄子竞争,所以内部竞争也很激烈。而竞争的方向不是靠创造力和创新,而是靠把一些前人做过的东西,做得滚瓜烂熟,比前人做得更好。这是对知识和智力的绝对浪费。而且,大公司内讧必然严重。内讧严重,你就得考虑站队的问题。如果你不站队,难以得到重任;如果你站队,必然就有站错了队的情况。站错了队,有才华也无处发挥;就算是站对了队,谁知道什么时候,你们的队又会被人家的队挤走?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也。把青春和才华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面,简直是暴殄天物

很多人小看小公司,这是个绝对的误区。换个角度看,因其小,反而能全方位磨练和成长。只要你心中的格局不小,成长绝对是个小问题。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不分公司大小的,而是看你如何去学习和理解的。所谓居小者大,因公司小,反而在每件事情上,能以纵观全局的眼光去看待,日积月累,眼光和境界自然会阔大。

那我们该如何防止自己陷入派系斗争,变成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呢?

我有两点经验以供参考:第一,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自己实际的接触和相处去判断。人是复杂而多面的,即使在工作上有分歧和纷争,或意见不合,也不代表他在其他领域一无是处。所以,尝试着在单线接触的工作之外,也与同事接触接触,比如喝酒、喝歌、一起出去旅游等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你会体会到他的鲜活和立体,会避免掉因为单一事件而下结论;第二,在工作中抛弃组织恩怨和个人恩怨,尝试站在高于自己岗位、部门,乃至公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公正中立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此时,即使你的想法与上司和同事过于狭隘的立场不和,刖因你的高度和考虑问题的中立性,上司主同事的接受度会变高,容易获得他们的支持。这样,你不但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开始具有了超越派系斗争成长的能力。

在经历这些的过程中,我曾经不止一次感慨过,觉得某段时间虚度了,某段时间不值,某段时间纯粹是浪费生命,某段时间做得太少了。但如今回头看去,却觉得每一阶段其实都很重要,每一阶段都是必要的。如果没有第一份工作的严谨和扎实积累,就无法支撑第二份工作;没有第二份工作的磨练,我就不会有后来承受压力时的耐心和耐力;没有第三份工作的视角和阅历,我很难全方位去理解一家工厂的经营和运营,也就难以去从事第四份工作;没有第四、第五份工作的磨砺,我就难以做到临危受命,去管理现在的这家工厂。诚如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所说:“你不可能预先把点点滴滴学到的东西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再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悟到的一点一滴的东西,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总之,是它让我的人生不同于别人。”

第一,他的绝妙点子很少能运用到车间。我很好奇,何以如此?有次跑去看,发现,在车间,库房,有很多半成品的东西,比如工装、自己做的设备等。我问为何这样?同行的主管答:没钱了;或者答:老板有新想法,这个暂停了。原来,他的点子是妙,但做到他要求的程度,就要花费很多钱。而他的企业经营本身就困难,哪有那么多钱去支持他那么多的点子?但他是老板,说了不能不听。而且,他希望每个项目都推动,结果大多数都做成了半截工程。要么没钱了,要么他有新想法了,比原来的更棒,原来干了一半的,只好丢下。其结果是,转换到生产现场,真正产生效果的项目,寥寥无几。他的各种绝妙想法和点子最后变成了吃钱的机器,消耗精力和资源的高级玩具,以及一个个被他自己否掉的烂尾楼。

第二,他手下的人总在流动。他很聪明,有魅力,所以总能吸引很多人投奔他而去。但没多久,再见他时原来那班人就不见了。问缘故,要么答曰:不得力;要么答曰:不忠诚。总之,没有一个满意的。跟了他六年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在一次酒后说:“他不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人。每当项目推进受阻的时候,他总认为是下面的人笨,或者不尽力;于是,随意斥责。这些原本远观而佩服他的人,近距离接触后,看法渐渐改变,继而弃他而去。于是,他又抱怨来他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忠诚的。其结果,便是这么多年来,他都没有培养出来一个核心的团队。”

常常听很多人讨论才华的问题。以前,我羡慕那些有才华的人,觉得他们无往不胜。等到经历稍多一点才发现,其实心胸是比才华更重要的东西。有才华而无心胸,这个人充其量是个优秀的工具。若有了心胸,即使缺少才华,也可以将有才华的人纳入麾下,提供条件,让其发挥。企业能做多大,就看企业家的格局有多大,而企业家的格局有多大,则要看他的心胸有多宽广,气度有多大。

是的,这个世界,不总是给你鲜花,有时候,也会给你荆棘。我们除了接受鲜花,也要学会接受荆棘。一个乘胜追击的人有斗志,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人,仍有如虹的气势,才有价值。有时候,我们不是因为一场仗败了,就彻底败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斗志了,才会彻底失败。

就算下一次还失败又有何妨,我还是会卷土重来。不放弃,也许会胜利;放弃了,就注定会失败。即使在下一次的下一次,又失败了,仍然无妨。只要你还在坚持着。犹如一个战士,最耻辱的,不是他打了败仗,而是当了逃兵。一个在职场上失败了的人,检讨缺失,转换地方,从头再来,还是值得尊敬的。最烂的,是他慨叹命运的不公,不去想过去为啥失败了,而是想换个地方,撞个狗屎运,捡点银子。

之所以能记住与那么多与工作有关的数字,无非是我对工作用心,找到了一点点记住数字的技巧和规律。总结起来,其实也相当简单,就几句话:“记大数,略小数,有事没事,琢磨琢磨关键指标,盯紧异常数。”

我们学东西,常常有一种误区,以为只有那些成功的经验才是有用的。其实不然,有时候,失败的经验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怎样做才对,怎样改进才更好。但常常,我们却忽略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没完没了的埋怨和抱怨。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错的是我们,不是山。你拿到了,山在那里,你拿不到,山仍然在那里。山还是那个山,但收获过的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他已经成长了,或者超越了。

那么我自己是如何解决的呢?只好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对我的下属如此要求:原则上,所有的命令都听直属上司的。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下的越级指挥,要接受。但接受命令的人,需要向自己的直属上司汇报。原则上,越级发布了命令的上司,也应该向下属知会和说明。兄弟部门要求和需求,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处理和协调。兄弟部门上级的命令和要求,根据自己的本职岗位和职责进行判断,如果是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则要取得自己直属上司的同意。如果是协助性的工作,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给予协助,如有必要,可将协助工作的内容和项目的进度及结果,抄送给自己的上司。

一个人伸很容易,屈却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双方剑拔弩张争执的情况下,作为老上司,竟对晚辈先道歉,我觉得他的心胸真是了不起。那种做事刚正后面的柔软度,实在是让我这个晚辈惭愧,并折服。从此,在内心,我更加敬重他,即使今天,大家各奔东西十几年,我对他的尊敬和感激,仍一如既往。

一点退让,一个道歉,不是示弱,也并非是表示自己屈服和有过错,而是让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了回旋的空间,有了余地。渐渐地,我发现,我处理和沟通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成功率开始高起来。

在职场上,在跟上司和同级沟通的时候,我们会有耐心,也会有柔软度。可是,一旦面对比自己职位低的下属或员工的时候,却是很没有耐心。甚至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话会显得僵硬、说教,自以为是,缺乏诚意。其实与他们对话,更有价值,他们会带来很多我们无法了解的资讯和信息。他们才是更加需要我们花力气、耐心,用更多柔软度来讲话和相处的对象。而且,相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支持少,获得平等对话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更少。我们应该从心底里尊重他们,并学会珍惜他们那些来之不易的表达和意见。

很多时候,在一些问题上,我们的部门之间,便是如此这般,只操心着屁股顶屁股,却忘掉了自己真正的目的。问题处理停滞后,矛盾激化,甚至互不理睬,各干各的,这都是偏离了解决问题的真正方向所造成的。若遇到问题,大家都能主动一点,多走一步;或者相互理解,各退让一步,很多看似很复杂和难解决的问题,其实都很简单,很容易处理好。

比如,你若想在一起工作的十几个员工里,选一个人出来当管理人员来管理这个团队的话,你会怎么选? 我是这样选的:我会先观察谁比较能顾全大局,不斤斤计较。当有紧急意外事故发生的时候,谁会不讲条件,先去顶上。而后,我会将其先候选出来,但不公布,也不会让他自己知道。我在往后的工作中,将难题给他,从旁观察他解决难题的能力,工作的热情程度,表现出来的无私程度,号召、领导能力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如果在连续的难题面前,他都能很好地应对,那么他就具备了做管理人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一个人还没有升职前,我就基本判断出来,他可否胜任更高的岗位,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和项目。

如果他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斤斤计较,多做点会抱怨,有难题会逃避,或者每次做工作的时候,马虎交代了事,即使他很聪明,应变能力很好,我也不会将他选拔出来做这个团队的管理人员。因为,他不符合当一名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即使有一天,他资历够深,被升起来当管理人员,也可以想象得出他未来的发展:他将很难成为优秀的、可持续成长的管理人员。 这就是一个人的可预测性。

但说事业上要成功,就得多付出,并不代表放弃私人生活、私人时间、私人空间,一切都扑到工作上。而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紧张的工作之余,不断的加班之后,追求高质量的业余、家庭生活。比如,我曾经的一位上司,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月在七八个国家飞来飞去,但如下事情,却雷打不动:

  • 每周一次的爬山运动:在槟城、深圳,无论撞到什么时间,或者在哪里,每周他一定会爬一次山,锻炼身体。
  • 每周一次的朋友小聚:每周,无论在哪个城市,无论多忙,他都要叫当地的朋友小聚一次,喝喝咖啡,聊聊天。
  • 每半月一次的家庭活动:因为他要在各个国家飞来飞去,所以不可能每天晚上回家,有时候周末回家都不可能。但他给自己规定,每半月一定要回一次槟城,周日陪一家人出去。如果哪周不出国,他则一定要去接送小孩上下课。
  • 他喜欢养花草,收集各种新奇的礼品和办公用具,回到槟城,工作之余,将整个办公室摆得琳琅满目……

所以说,加班其实不是个值得纠结的问题,关键是看我们选择如何面对它,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

在一个领域做的卓越的人,一般都有很好的预见性,也就是先见能力。一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他便预测到了。其准备工作做在前,当机会一来,大展身手,大展宏图。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诸葛亮,还在草庐中未出山,已预测到了未来天下三分的大势,其后一生,都在为天下三分而奋斗。

预见能力有大小。预见能力强者,做大事;预见能力小者,做小事;没预见能力者,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做事。犹如棋手,计算得准,预测得好,其棋力便强,可变大师。见子就吃,见利就占者,只能当个臭棋篓子,图个热闹,找个乐呵。

如何才能拥有突破力呢?我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没有科学的方法。但就我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经验、心得有以下三点:

  • 要有解决难题的信念。这个很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失败或放弃,主要原因是先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给自己树立信心是最重要的。“方法总比困难多”,“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当你自己如此鼓励自己,暗示自己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会趋于积极,那些好的解决方案会在适当的时候蹦进你的脑海。
  • 看清障碍的本质。再繁杂和复杂的难题都有一个内核。如果能删繁就简,条分缕析,层层剥进去,会发现所谓的难题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可能就集中在一两个点上。此时,若能集中精力,攻其一点,就会找到突破口,那些看似很庞大的难题,则会如春天的冰山一样,很快瓦解掉
  • 要有耐心和耐力。很多问题难解决,大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聪明,也不是我们无法看清难题的本质,而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耐力。上面例子中的无氧气瓶登山,很多人能看得到,但却甚少有如梅纳斯那样的决心和耐力,去训练自己。毕竟,那种训练需要做出离群索居的抉择,还要熬过漫长而又痛苦训练过程。在现实世界中,聪明的人会看到太多种可能,喜欢走捷径,但往往欲速则不达。还有一部分,则是被功利与喧嚣的社会感染,不愿意下苦功夫。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能看到多少种可能,而是能否沿着你所合适的途径,坚持走到底,不半途而废。

作为听众,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啰嗦的数字,或者空洞的语言。而是清晰明了的结论和逻辑清晰、主次明确、层次分明的分析及论据。不管是以金字塔型,还是以倒金字塔型展示出来,都没关系,一定要保证整体的一致性。不管讲到哪里,进展到哪个步骤,或者哪个层次,我们都可以清晰明了的听明白。而不是满脑袋的疑问,满耳朵听不懂的词汇,联系不起来的数字。简而言之,就是:要永远按照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说话。这才是交流的要点。

那天晚上跟他深入聊天的时候,我了解到,他的自制力如此差,可能跟他的家庭成长背景和教育有关。他父亲在军队里职务比较高,因为是职业军人,比较强势,所以他是被他父亲揍大的,等于他要做什么,都是被他爸逼的。而她妈妈也很能干,他30岁之前的一切,都是他妈妈安排的。这样父母双重强势下教出来的小孩,一旦离开父母,独立工作的时候,缺乏像他父母那样强势的人管制,就无法坚持,所以一件事,做不长久。给他独立宽松的工作环境后,就会完全失控,无法自制。我观察他那么久,发现他其实很聪明,领悟力也很强,如果他的自控能力能稍微强一点的话,前途不可限量。可惜啊,被他父母不得法的教育方式给毁了。”

在我能独立思考,明确理解我在学的东西的时候,便从不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技巧。我总觉得,只有经过自己亲自验证,能真的做到,并达到效果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否则,那些技巧再好都是别人的,只能借鉴,不能照搬

如果做到公司高层,可能有些生活也会是变成工作的一部分。有些时候,甚至是“总经理无私事”。比如,你的房租,你的水电,你上下班的接送,乃至你小孩子上学的接送,都会是公司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由公司指定专人来处理。而你呢,则需要在普通的职员休假的时候,度周末的时候,出去游玩的时候,牺牲一定的时间,做必要的应酬工作、公关活动、商业活动。比如,接待远道而来的客户,或者参与一些投资机构、咨询机构、学术机构、行业机构会议、交流之类的工作。有的应酬,你甚至可能需要带上家人、朋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陪远道而来得外国客户一家人爬山、游水。此时,游玩过程,也就是工作的过程,公关过程,也是增进私人友谊的过程。

我赞成用专业的态度和方式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尽量遵守“不把工作带回家”的原则。但若偶生意外,需要“带一点工作回家”时,希望朋友们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不把工作带回家”时的那种积极和乐观,认真地将它们处理好。

职位越高,越要懂得妥协。当资源和权力增加的时候,相应的,你就得去做很多人做不到的、困难的事。越是困难的事,你就越要协调更多资源(部门、人力、物力、财力)参与。而每一个资源的重组,都会有冲突,自然也就需要妥协。你要做的,是在冲突与妥协中找到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项目的推进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妥协史。

很多人对强势、要求严的老板,有一种误解,认为他们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难以听进去下属的建议。但就我的经验,却未必是。至少在我的经历中所接触过这类上司,不是。大多,其实还是类似于乔布斯下属对于乔布斯的误解一样。其实,他们不是欣赏不了和容纳不了有想法的下属,而是忍受不了唯唯诺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和观点而已。所以,很多时候的表达方式,是一般人眼里的暴躁和不耐烦。

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反驳、质疑中,反向捕捉并获得正确的知识。这其实是学到实用知识的一种更有效、更快捷的方法。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那些做出成就,有大超越、大境界的,往往都是那些心中无私,乐于分享的人。孔子乐于分享,后人整理出来了儒家经典《论语》;老子乐于分享,留下不朽的《道德经》;孙子乐于分享,写下了兵家必读经典《孙子兵法》。他们的分享,不仅让同时代人受益,千百年来,更是让一代代的后人继续受益

趁着青春好年华,好好经历,好好争取,好好成长,我赞成。但是,我们也得明白另外一件事情:光有机会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舍弃。某些看似更好的机会,更大的权,更多的利,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美好,甚至有很多陷阱。很多人之所以碌碌无为,是因为缺少才华,没有机会。而我这位老下属则恰好相反,因为其在智力与学历上的先天条件,所面临的问题是:机会太多。结果,机会变成了他的灾难。一个个很好的机会,要么没能把握住,要么没能坚持住。更可惜的是,当一个个机会摆在他面前,没被好好善用之后,又变成了一个个机会泡沫,而他就这样,沦成了机会孤儿——反而失去了成长机会。

特别是晋升到重要的管理岗位后,我发现,不管是职业要求,还是别人,对这方面的要求会更高。因为,在这个位置上,你常常需要做很多比以往艰难得多的决定。这些决定,不仅要对公司、自己、上司、同事、下属负责任,有时候,还要对客户、供应商乃至竞争者等负责任。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要求我们必须要变得客观而公正,必须学会直率地面对他们。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信任别人的过程。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尽可能抛除掉所有的偏见与不满,让真实最大程度还原到真实。在做这些决策的过程中,不管面对谁,你并不一定要喜欢他,也不需要认同他所有的观点,同意他所有的话,而是按照专业和职业要求别人,也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这似乎是到目前为止,我所发现的,在职场上获得认同、赢得信任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