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认知】认知升级

把复杂的事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模式化,把模式化的事系统化。


更新历史

  • 2022.11.07:完成初稿

读后感

不求一战定乾坤,但求打一仗就胜一仗,走一步就对一步。这里很多话道理都是对的,但是知易行难

读书笔记

  • 认知是未来社会的核心资本,随着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无形的东西越来越能决定有形的东西,认知就是未来社会的精神高地。
  • 认知就像一座监狱,我们的思维被牢牢地禁锢其中;人的思维被禁锢,人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判断力和行动力也都深受影响。
  • 而人的认知一旦被打开,思维就会彻底打开,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更加透彻、真实的世界,还可以轻而易举地引领大众。
  •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会由于实力不足而亏掉。
  • 这个社会最大的公平就在于:当一个人的认知不足以驾驭他所拥有的财富时,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他。
  • 掌控未来世界的,是一群高认知的人,他们不仅控制商业的未来,也掌控了生命的未来。包括大数据等,都是他们保持高认知的工具。
  • 高维认知的人,会利用掌握的资源和工具,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不断宣传自己的合理性,从而时刻占领人类的精神高地。
  • 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处于社会底层,又不善于学习,人生将毫无希望。
  • 认知突围,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人生逆袭的绝佳途径。

《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交、恋爱,还是创业、投资,谁能一眼看穿全局,谁就能主导全局。

如何找到事物的节律呢?

有一个很管用的办法,就是你找到这个领域最经典的100个成功案例,反复探索和钻研,不断总结其中的共性和特性,就能悟出其中的节律。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遵循的是“钢筋泥土”模式;中国经济的下半场,遵循的是“精耕细作”模式。

  • 上半场,我们做了各种大型基建,搭建好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就好比给社会建好了框架。
  • 下半场,我们需要往框架里填充各种内容,文化、旅游等项目将成为核心,中国正在走向“软实力”的模式。
  • 当社会的框架搭建完成之后,剩下的就是灵魂填充。中国未来一大批有“匠心”的人的社会地位将获得提升。那些脚踏实地的人,如工匠、程序员、设计师、作家、艺术家等,将受到社会的尊重。

商业1.0时代思维——利润差价

  • 载体:实体产品
  • 市场:卖方市场

这个时代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持续到2002年。这是一个“产品”相对短缺的阶段,此时劳动力充沛又廉价,资源的开发效率较低,人们的需求也很粗放。 因为社会需要“产品”去填充各个角落,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就很重要。负责“生产”的就是各种工厂,负责“流通”的就是各种经销商、批发商、实体店等。

所以供不应求的状况决定了整个市场是“卖方市场”。这个阶段财富的核心关键词是:差价。工厂赚取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差价,商家赚取的是产品从“原产地”到“目的地”的差价。当然,他们都大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维系了商业繁荣,在支撑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既然是“差价型”思维,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灵通性。比如,浙江温州人就从做小生意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来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地的产品价格行情。因此,他们迅速地在全国各地渗透,成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弄潮儿。

而其中一部分温州人不再满足赚差价,他们开始从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产各种产品,慢慢就发展成工厂。工厂再形成工厂群,然后就是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商业2.0时代思维——单品海量

  • 载体:传统互联网
  • 市场:第三方市场

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注定要被改写。

由于电子商务不受现实空间限制,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即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商家们最喜欢的就是“爆款”产品。 此时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于第三方平台主导着流量和排名,“卖方市场”迅速变成了“第三方市场”。“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这也是个铁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商家并没赚多少钱,却把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养肥了。 但是,电商时代的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比价太容易,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网店”只有不断地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所以“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

最终,电商又把大家带入了价格战、同质化的怪圈。此时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由于产品一直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时,必然开始挑三拣四,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商业3.0时代

  • 思维——增值服务
  • 载体:产品增值
  • 市场:买方市场

随着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开始出现“过剩”现象了,这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件很可怕的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无论是什么产品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卖有人卖,你不做有人做。所以,这个阶段一定有很多传统工厂要倒闭,很多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要被淘汰。

但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大家的消费水平也在升级,也就是说,传统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那些能给大家带来“价值”的产品,仍然是短缺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产品增值,我认为大概有两个方向。 第一,纵深化。将产品的某种功能做到极致,越来越聚焦,越来越专注,就服务特定人群,引领行业的不断细分。第二,定制化。给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今后的产品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这也是工业4.0时代的生产特征。

以上两个方向会导致市场的分化,所谓市场分化就是说,市场“大一统”的时代正在结束。

今后的产品很难再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跟另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大家彼此之间将完全搞不懂对方在搞什么,当然了,我们也不需要懂,你只要生活在属于你的世界里就可以了。由于商业的细分,商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了,都属于“闷声发大财”型的。

以前是先做产品,再去找消费者;今后是先找消费者,再去定做产品,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逻辑。我们终于发现:商业的核心最终从做“产品”切换成了聚“群众”。 而按照“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的定律,此时,消费者将大大受益,并且有权分得产品利润的一杯羹。进而言之,谁拥有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谁就掌控了未来商业。

商业4.0时代

  • 思维——号召力载体:社交媒体
  • 市场:信用市场

马云曾说:“如果说中国还有什么红利没有被发掘的话,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开发财富。”

未来最好的营销是内容,最好的内容是产品,最好的产品则是信用。未来对于每个人来说,信用会变得格外重要。同时,“链接力”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产品只是一种副产品。

有人会问,拼多多算哪一阶段的产物呢?其实拼多多具备了这一阶段的特征,因为它的驱动力是“低价+团购”。它具备了社交的属性,但它并不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因为它的产品不具备品牌化、定制化、品质化的特征,拼多多只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它并不代表未来。

商业5.0时代

  • 思维——小众品牌

我们现在面对的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手段来解决,那就是个体化。顺应个体化这个大浪潮,中国未来将有海量的中小品牌崛起,这才是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在过去,十个亿的市场规模是由五十个客户构成的,三年以后,十个亿规模的市场将是由两千个客户构成的。社会已经在越来越细分,点对点的衔接越来越细致,这是海量小众品牌崛起的基础。

当众多品牌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平台就可以发挥更宏观的作用了。平台可以通过数据统计把同类的需求放到一起,进行协同生产,如原材料采集、下单时间等。这些看似碎片化的生产环节,又可以具有强大的“计划性”了。而且平台还有一个核心的任务:给平台上的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授信,降低大家不必要的磨合损耗的成本。

平台还可以根据零售数据做精准匹配,促成“消费端”向“生产端”的渗透,帮助“生产端”做各种计划准备。这就会让“零售”和“生产”之间的协同效率增加,这解决的是无效产能,使库存最优化。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非常符合辩证的哲学。

总之,只有抓住商业变化的精髓,深刻理解商业变化规律,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发现,公开化、共享化、平台化、定制化,是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唤醒中国进入下一个春天。

  •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里,我们为了融入世界,完全遵从了游戏规则,那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美国的设计、日韩的原器件、中国的装配、资源国的原材料和能源,然后销往全球;当然,各国挣到的都是美元。
  • 美国以信用背书,让这些国家挣到钱后再去买美国国债。于是,这些发行的国债又让输送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了美国。结果大家辛苦赚到的美元,又刺激了美国的资本市场,然后再以资本的形式向海外输出,从而操控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产业。这样循环往复地生利,美国就只管坐享其成,稳坐全球食物链的制高点。
  •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美国这种循环往复的游戏越来越玩不下去了,中国人的奋发向上,也使中国不可能永远只是其中一个生产环节。所以,我们提出“一路一带”、搞“自贸区”、搞“进博会”,其实就是在带动新一轮的发展。
  •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给世界贡献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衣服、鞋子、玩具等,被定位为“世界工厂”。
  •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给世界的贡献将不再只是产品,而是能深刻影响人类的文化、模式及系统。
  •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其实也是世界经济的下半场,我们必须明白身上的重担,同时也要对自身充满信心。中国经济正在驶入新的快车道,现在,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张望。这次,我们的责任更大,因为我们每迈开一步,世界都会紧随其后。

这不仅要求中国承担更重大的历史责任,也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放大自己的格局和视野,千万不要只停留在传统的秩序里沮丧、萎靡。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悲观的人看什么都是悲观的。这就像我们登山,虽然空气越来越稀薄,爬得越高越孤独,但是,我们看到的风景和享受的境界,已截然不同。

如果一个人要跃迁自己的“操作系统”,必须注重人格的提升,加强情绪的管理,学会格物致知,懂得修身养性。的确,这已经不是那个依靠蛮力和胆识就可以成功的时代了。

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拥有什么样的产品和资源,因为技术、产品和资源都将趋于共享,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建立一套独立运转并自动升级的系统。再强的个人都干不过一个团队,再强的团队都干不过一套系统。把复杂的事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模式化,把模式化的事系统化。这样,你就组建了自己的系统,这才是未来创业的真正路径。

未来的注意力就是金钱,金钱就是注意力。比如,如果我们收看了广告,就应该拿到报酬。因此,现在有了看广告可以赚钱的商业模式,如趣头条,很短的时间就做到了在美国上市,另一个互联网巨头今日头条也在开发类似的功能。

在情感方面,我们更不会轻易浪费自己的感情,因为未来很多东西都是被运算出来的,如找对象、找工作、找合伙人等。人发挥主观思想意识的空间将越来越少,我们将越来越少地去动真感情,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在逢场作戏。

未来社会财富的流动性也会越来越快,首先,财富将变得越来越虚拟化。我们的财富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粮票时代,第二阶段是现金时代,第三阶段是不动产时代,第四阶段就是市值或估值时代。一旦到了第四阶段,人没有股权就很难富有,然而,股权时代的财富最大特征就是虚拟化、流动化。

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形式就是估值或市值,趋于虚拟和流动,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你拥有多少财富,并不代表你就可以随便花这些钱,而是代表你有支配这些钱的权利,财富多少意味着调动资源的大小。究其本质,是整个社会越来越流动化、公开化。

对商业冲击最大的就是互联网,因此,在探讨商业未来之前,我们必须先来理清互联网进化的三个阶段:一、信息互联网——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二、物体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三、价值互联网——区块链、5G等。

  • 第一个阶段的信息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再被区隔,把那些以特殊渠道获得信息并谋利的二道贩子淘汰掉了。
  • 第二个阶段的物体互联网,解决了物体不衔接的问题,产品由机械化变为智能化,能和人们互动;产品型号和设计由一刀切变成了定制化、个性化。
  • 第三个阶段的价值互联网,解决了价值不对等的问题,人们的收入分配方式不再依靠职位、资历等,每个人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录并随时兑现。

对于这一点,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比如,一家传统的菜市场,里面有很多菜贩在卖土豆,他们的土豆都是从批发市场以每斤2元的价格批发过来的。但是,他们卖的价格不同:老实的菜贩每斤只敢卖2.3元,胆大的菜贩可以每斤卖3元。戏剧性的是,老实的菜贩卖得便宜却不太会吆喝,胆大的菜贩卖得贵却很会吆喝,所以胆大的人赚的钱更多。后来,胆大的人还学会了如何包装和营销,给自己做品牌,所以赚的钱越来越多。再后来干脆承包了菜市场,脱离了菜贩这个阶级。阶级和贫富分化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未来的菜市场是这样的运转逻辑:菜贩子依然会以每斤2元的价格从批发市场进货,但他们卖的时候价格是规定好的,是被统一的,比如,就是每斤2.5元。每一个前来买菜的人,都是默认这个价格的,不会有讨价还价这个环节,而且他们的钱都是付给菜市场的,拿了就走。

肯定有人要问,那菜贩子怎么赚钱?

菜贩赚的钱只跟他卖掉的土豆多少有关系,由菜市场事后统一结算。每个菜贩子那里都有一个记账本,每一个菜贩子每做一次生意都会喊:我又卖了3斤,我刚才卖了5斤。由于所有的生意都被大家看在眼里,所以很难作弊。大家都会统一记账,即使你的账本丢了,别人那里也有你的账。如果菜市场想除去运营的费用,还想留点私房钱也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账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知道隔壁老王赚了多少钱,又有多少钱应该交给菜场管理运营,这是一笔公开账目。所以,未来的一切生意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每一笔订单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产生的,你想坑蒙拐骗,门儿都没有。

这时,肯定又有人问:有的菜贩勤快,有的菜贩懒惰;有的菜贩聪明,有的菜贩愚笨;难道我们不鼓励多劳多得吗?

当然是你卖的土豆越多,赚的钱就越多,每一个菜贩都应该把自己的聪明勤劳放在吸引更多顾客上。此时,欺骗是肯定行不通了,因为太公开透明了。这时,传统竞争就会升级成一种服务竞争。比如,有的菜贩会这样对买菜人说:你买了我的土豆,我会帮你把土豆削干净。其他菜贩就不服了:你买了我的土豆,我不仅帮你把皮削干净,还帮你把菜送到家。而真正聪明的菜贩子会这样干:我这里不仅有土豆,还有牛肉,您可以再买一点牛肉做土豆炖牛肉。另外,我还可以再送您两根葱,送您一份菜谱,把菜都给您洗干净打包……

看明白了吧?这就是消费升级。

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正在从“买卖关系”升级为“服务关系”,未来比拼的是你的深度服务能力。产品的事交给厂家去完成,售后和客服也是另一块单独的内容。商家要做的是产品的衍生,它决定着你吸引消费者的能力,也是商家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种商业逻辑下,就不存在暴富的方式和暴利的产品了,这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所具备的商业特征。

平台的价值,就是通过运营,能够精准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接起来。于是,定制化、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多,并且商家努力的方向就是千方百计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就是点对点的服务。而在之前,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无法直接对接的,所以只有让大量的中间商去做对接,让大量的企业去做对接,但他们只充当了桥梁的作用,并没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是说,原来的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反经济周期、低买高卖等差价思维,正在被一种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取代。

信息、货币、产品、人群,这四种东西会流动得越来越快,中间的阻隔会越来越少。未来商家的最大价值就是促进流体流动,商家必须成为流体的推动力,而不是各种阻碍。

未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成为一个价值放大者,即要使产品或服务流经你这里时能把它的价值放大,这样流体才有流经你这里的价值。而不是成为一个阻隔,让人家必须从你这里流通,然后去收买路钱。在未来的价值链里,你要想获得价值,首先得有存在价值。按照这个逻辑,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公正,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对等,这才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

我经常说,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规律,那就是:短期拼机遇,中期拼能力,长期拼人品。

人的成功,刚开始要靠机遇,但到一定阶段,就得靠能力。如果想要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过硬的人品,否则一定会栽倒。同样的逻辑,商业的发展也有一个规律:短期拼声势,中期拼模式,长期拼产品。商业的成功,刚开始往往需要借势,要站在风口上。但到了一定阶段,就得靠模式,模式必须是与时俱进的,而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得提供过硬的产品,否则一定玩不下去。以上两个规律告诉我们:一切竞争归结到最后,都是“人品”和“产品”的竞争。

一个社会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通过“模式+技巧”的创新,给社会搭好骨架;第二阶段,再通过“产品+内容”的填充,让社会有血有肉。这也是一个“先硬后软”的过程。比如,我们前些年大兴土木,修桥、修路、建房子,这是一种硬性设施的搭建,目的是为了做好社会的框架。只有当一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完善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能更好地搞科研,做产品。

在上半场,两种人最赚钱:第一种就是搞房地产的,第二种就是成功搭建各种平台的。在搭建框架的时代,发展比较粗放,秩序不够完善,很多人都在研究模式和技巧,因此投机者更容易赚钱,这是现实。

而在下半场,随着商业框架的完善,只有做好产品和内容才有出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真正的好时代才刚刚开始,因为从“模式+技巧”到“产品+内容”的升级,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的逻辑不一样了,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能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一个人人都在沉下心来做产品、做内容的时代,才是健康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

这已经不是那个你几句话就可以搞定客户的时代了;因为人的心智变得越来越成熟,面对五花八门的套路,在各种经历和阅历的配合下,免疫力大大增强,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淡定。

未来的信息传播将越来越及时,越来越对称,渗透性也越来越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全方位了解各种信息,没有人只愿意听你的单方面诉说了。于是,你的消费者变了,你的客户变了,你的伙伴变了,人变得越来越理性了,很多故弄玄虚的东西都将消失。未来,人和人唯一能相比的,是看谁更专注。

如果一个企业张嘴就谈管理,说明这个企业的管理一定是落后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真正的企业,思考的已经不是如何管理员工的问题,而是如何“赋能”员工的问题。作为一家企业,必须让员工能够借助公司的平台,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能生存得长久。未来,人与人之间长久又稳定的关系,就是彼此成全,而不是牺牲一方去成全另一方。

一、你的人格越完整,你就越有资格爱和被爱;二、真正的爱不是相互牺牲,而是互相成全;三、要想有资格爱别人,首先你得爱自己;四、成就最优秀的自己,才是你的终身大事。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模糊的正确远胜过精确的错误。”

方向只要大体正确即可,越是试图精确描述,就越会迷失在无穷的细节中,反而忘记了最初的目标。在互联网时代做新产品,如果你总是按部就班,就一定会掉进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流程中。反复耗费巨大的精力,还有各种无效的会议,这些让你疲惫不堪不说,而且你最终建成的很可能是一个没用的“马其诺防线”。

断点思维,一定要牢牢坚守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等,总之是一种价值聚焦,然后以不变应万变。有时,最好的准备就是没有准备,最好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因为准备的成本太高,而且大部分都是无用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不如进化。

故事思维,就是一种场景化思维,是未来最重要的思维。因此,讲故事的能力,就是未来最重要的能力。

创业者必须学会讲故事。讲故事是打动投资者的最好办法,用故事描述自己的理想和未来,然后把他们带入你的故事里,你就成功80%了。传统的表达: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市值千亿的高科技公司;场景故事的表达:我坚信有一天,我的产品能够进入千万家庭,并让无数妈妈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想那样我就成功了。

产品经理必须学会讲故事,你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要和人们的生活场景息息相关。用户有千万种生活场景,他们有偏好、有向往。你要从用户的角度去设计各种故事。当然,设计故事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你要围绕着这些设计好的故事去设计产品,这才是打造产品的最好办法。

商业的本质就是讲故事。看看我们身边吧,每天都有各种公司投入金钱在我们耳边讲故事,从广告、包装、促销到电视、电影等,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诞生。甚至摆地摊都需要讲故事,比如:“温州江南皮革厂,老板吃喝嫖赌……”这个生动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我们耳边回荡,太深入人心了。真正的高手都在讲故事。

西方人更注重过程的公平,而中国人则讲究结果的公平,灰度哲学就是可以忽略过程,直奔结果。比如,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要求不能太苛求,对眼皮底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只要结果符合人心所向,就可以适度放开。

灰度的本质,就是时刻怀着开放的心态,动态地去认知事物,永远做好接纳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勇于面对不确定因素,均衡——失衡——再均衡,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善于平衡局面,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艺术。恰如其分、花好月圆、和谐、圆满,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也是大格局的体现。人生的本质,是要在灰度中寻找光明。最后,检验一个人能力好不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下,还能不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从现在开始,每看到一个信息,你必须有下面四个思考维度:

  • 一、这个事情本身是“表象”还是“真相”——看过去。
  • 二、这个事情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看现在。
  • 三、这个事情的出现是否隐藏了某个真实的逻辑——看本质。
  • 四、这个事情的出现昭示了什么样的倾向——看未来。

这就叫认知坐标体系,它由以上四个象限(维度)组成。记住这四个维度,在一次次地反复追问后,你就会形成一种善于逼近本质的能力。

精进,一定以结果为导向,无论你用什么办法,每次都必须比上一次有进步。为什么对于大公司来说,稳定压倒一切?其实真正成熟的公司,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平衡,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远。只有初创型的小公司,才迫切地需要创新,需要自我革命和颠覆。人生也一样,越往高处走,越需要稳。稳中有进,就是最好的状态。但请记住,稳字在先。

营销的升级就像恋爱的升级:之前的你,总想花枝招展,只为了让她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现在的你,需要千锤百炼,让她流连忘返。

如何用你的商品或者服务成全你的客户?这才是企业应该思考的终极问题。世间过客匆匆,人们来来往往,并且频率越来越高,比“吸引”更重要的是“留下”。切记:“流量思维”已不再适用,未来比拼的是“留量思维”。

游戏思维的本质,是让用户以一种有计划、有方向的方式获取乐趣,是按照人性逻辑设置的商业路径。比如,一层又一层的闯关,然后随机给予的各种奖励,不断刺激一个人的探索欲和好奇欲,每满足一个欲望,又自动生成下一个欲望。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这样用户会永远离不开商家,商家就借助这个过程实现谋利。

所谓卖货思维,一切都是以卖货为最终目的,管你有没有思想,管你是什么价值取向,能把货卖出去就是王道。

金融思维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为“有钱人”理财,为暂时缺钱的“有钱人”融资。在金融玩家眼里,每一件物品、每一项服务、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变成一个金融产品,然后对其进行配置运作。比如电影的金融化,当你在看电影时,别人却在赌票房。在金融玩家眼里,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房子、车子、股票、公司等,都只是工具。他们的目的不是彻底拥有它们,而是利用它们,通过更新、倒手与赎回,实现增值,然后去配置更多的资源

媒体思维的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力量的配合,最终支配与统率他人的一种能力。影响力不仅包含权力,还包含了商业价值。媒体并没有直接的权力,也不能直接赚钱,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

服务思维的本质是将产品或者服务流程化、拆解化。比如,将原来看起来简单的服务,拆解成多个流程,多个动作,使客户的体验感达到极致,从而离不开你。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是一个跨界的人,能够在不同思维路径上找到交汇点,并且建立全新的认知坐标。一个真正厉害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无界的企业,手握用户和数据资源,将各种思维集于一身,建立融会贯通的创新组织。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脚踏实地地积小功成大功,不投机取巧,不是机会主义。不求一战定乾坤,但求打一仗就胜一仗,走一步就对一步。

人赚钱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六个层级:第一个层级的人,靠力气赚钱,如在工地上搬砖的工人;第二个层级的人,靠技能赚钱,如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月嫂等;第三个层级的人,靠经验赚钱,如帮很多人打官司的律师、做过很多手术的医生等;第四个层级的人,靠能力赚钱,如老板就是靠管理能力,创业者靠创业能力;第五个层级的人,靠名字赚钱,如作家、画家、艺术家等,越有名气,作品越值钱;第六个层级的人,靠脸面赚钱,这种人不需要力气,只要露脸就可以赚钱,如明星。

做事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把事做正确”。这是态度层面的问题,是指做事的结果必须符合目标和预期,扎实关注每一个执行细节,时刻关注事情本身的进度,要的是效能。第二层级,“正确地做事”。这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是指做事的方式要正确,态度和姿势要摆正,时刻关注方式和方法,要的是效率。第三层级,“做正确的事”。这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是指千万不能犯战略方面的错误,要做出对的决策,时刻把握好方向,要的是格局。

完美的做事能力,应该是这三个层级的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然而现实中的人,往往能够具备一个或两个层级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同时具备三种能力。 比如,有的人善于执行命令(第一层级),不善于改进方法(第二层级),更谈不上做战略规划(第三层级)了。有的人善于在别人做事时指手画脚(第二层级),但缺少系统布局(第三层级)的能力,而当他们具体去做的时候,往往眼高手低(第一层级)。有的人善于出谋划策(第三层级),就像古代的谋士,但不善于执行(第一层级),也不善于协调(第二层级),他们只适合做顾问,提供咨询服务。

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和人吵架,因为他们太善于沟通了。沟通,是解决吵架的最好方案。

最后总结五点:

  • 一、吵架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吵,这叫非攻。
  • 二、如果你遇到一个不愿意跟你吵架的人,千万不要得意。他不是不会吵,而是不想把自己降到一个发怒者的姿态。
  • 三、当你遇到胡搅蛮缠、动不动就去辱骂别人的人时,千万不要搭理他。只要微笑,挥挥手,祝他好运,然后继续走你的路。
  • 四、切记: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和谩骂,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只和他们有关系。你只是一面镜子,他们通过你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内心,内心肮脏的人看什么都是肮脏的。
  • 五、如果你遇到一个疯子,你能完全将对方对你的负面言论置之度外,甚至能“寻找对方的优点,发现对方的可爱”,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拥有圣人一般的力量。

任正非的管理方法总结下来就四句话,可谓一语中的:砍掉高层的“手脚”,砍掉中层的“屁股”,砍掉基层的“脑袋”,砍掉全身的“赘肉”。

  • 如果高层管理者的爪牙太多,就会给自己谋私利,容易假公济私,形成内部派别。因此要砍掉他们的“手脚”,只留下“脑袋”用来运筹帷幄,洞察大局。
  • 为什么要砍掉中层干部的“屁股”呢?中层干部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就是要跑上跑下,中层干部最忌讳慵懒,上下逃避责任,滋生官僚主义。因此,中层干部不能有“屁股”,人一有“屁股”就想坐着。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有个词叫坐以待毙。
  • 如果中层干部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喝茶,一边揣摩高层的旨意,一边偷偷压制基层的需求,粉饰太平,明哲保身,那就会出问题。中层干部的“屁股”不能闲着,不仅要承上启下,还得左右打通,即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做好和平行部门的衔接工作,坚决杜绝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中级干部。中层干部的承上启下,还体现在敢于直面各种责任和指标上,对高层要敢于“扛指标”,对基层要敢于“下指标”。
  • 马云也曾说过,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陈述,千万别瞎提阿里发展大计,你成了三年的阿里人后,你讲的话我必然洗耳恭听。也就是说,当你还是一名基层员工的时候,你只需用你的执行能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基层员工最忌想法太多,对公司战略指手画脚,在公司制造各种负面情绪。
  • 要砍掉基层的“脑袋”,就是要让团队上下一心,心往一处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随时都能应对各种变化,并一步步往上走。

公司的经营也是如此,必须让大家放弃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幻想,鼓励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去劳动,去创造。这就是华为提出的“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机制避免人员小富即安的心理。

任正非决不允许出现组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总之一句话,高层要有决策力,中层要有责任感,基层要有执行力,所有人都要有奋斗精神。

未来我们必须具备两大核心能力:第一是演说能力,第二是写作能力。“能写”和“会说”就是影响力的两大支撑,通俗一点的理解,未来我们必须做到“能说会写”。

记住一句话:让自己变强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是让自己强大的根本。

未来人的这四种能力很重要。

  • 从内部组成上来讲,逻辑和心态这两种能力很重要。
  • 从外部表现上来讲,能说和会写这两种能力很重要。

人一旦有了这四方面的能力,基本上可以呼风唤雨,所向披靡。

过去,我们高度评价一个人,会说他聪明能干,或者能力很强等。而现在,我们对一个人的高度评价是:这个人蛮“靠谱”。“靠谱”,这个如此普通的标签,在如今这个时代,竟然包含了我们对一个人最美好的期待。

在之前,有一种人很受欢迎,这种人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很会做人,也很能搞定人,他们会让你很舒服。因为他们很会揣摩你的想法和意图,会无限附和你,所以这种人很容易收买人心。但这种人,往往让你一见如故,再见平淡,三见就索然无味了。因为,靠技巧支撑起来的形象不会太长久,靠投其所好支撑起来的关系也不会太长远。如今这个时代,这些人越来越寸步难行了,因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多到我们对这种人产生免疫力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朴实无华的人,他们反而越来越受欢迎,他们做事用心,做人真心。他们不靠夸夸其谈、各种花招取得别人信任,只会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这种人反而更容易得到机会。

很多人自己做起事来虎虎生威,但一旦和别人合作,就往往磕磕绊绊,最后索性自己单干。于是,他们只能单打独斗。这里有一道很微妙的坎,一个人自己干得好并不算什么,还要看他能不能带动别人一起干好。管理好别人,决定了他最终的高度和位置。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那些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具备极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种人到最后可以不用自己干,因为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了指挥上。